判定紫砂壶的气密性,大家一般会认为在紫砂壶里面装满了水,按住壶盖气孔则壶嘴不出水、按住壶嘴反过来不掉盖则说明此紫砂壶的气密性好,如果不是就说明壶的气密性差。其实这种判断是一个误区,在通过一些试验后,能解释了这个气密性原理,而且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一个关于紫砂壶气密性的观点。
紫砂壶倒立不掉盖就能证明气密性好吗?
现在以石瓢和西施这两种市场上最常见的壶型来进行举例说明,首先拿出作为试验的数据。
石瓢10把,西施10把,价位都在500元到3000元的中高档壶(先排除做工不好的数据)。
10把西施壶按住气孔之后,8把西施壶嘴不漏水。而装满水反过来按住壶嘴,10把全部不掉盖。
石瓢无法按住气孔,只能做按壶嘴试验,试验结果10把石瓢在装满水,按住壶嘴,倒过来的情况下,盖子全掉下来。
这个试验得出三个结论:
1、石瓢的紫砂壶盖基本上都会掉。
2、西施壶盖基本都不掉,而且不掉壶盖的数量与壶嘴不出水的不相等,换句话说也就是存在按住气孔,壶嘴继续出水,但是倒过来以后,盖子却不掉的。
3、做工没问题的西施壶按住气孔壶嘴都不出水。
这个试验其实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平时去买紫砂壶,“倒过来盖子不掉,说明这壶做工好,盖子掉了,说明做工不好”。这种判断到底正不正确?如果说是做工的问题,为什么石瓢的盖子全掉,而西施的盖子全不掉?
原来石瓢壶和西施壶的本质区别在于壶盖上面的气孔,石瓢的气孔深度只有2到3毫米,而西施的气孔深度通常有10到15毫米,如此悬殊高气孔高度差是否能解释这一切?
然后换了其他壶形又来测试,选了仿古,掇球,掇只,容天,汉铎等器型,特征都是气孔深度都大于10毫米,试验结果果然证实了这个想法,所有的壶盖基本上不掉。
而石瓢,汉瓦等一些使用桥梁壶钮的紫砂壶,全部掉盖,其原因就是气孔深度不足3毫米。
从这个现象可以说明,掉不掉盖跟紫砂壶品质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当紫砂壶装满水的时候,按住气孔反过来,水会平铺到紫砂壶盖与紫砂壶口这个平面上,使得这个平面处于完全密封状态,然后壶内的水会流到气孔最底端,于是在气孔里面形成一道水柱,以西施壶为例,水柱大概是直径1.5毫米,长10毫米的圆柱体,于是产生了两个力。
第一个力就是由于水的压强差,气孔底部的压强大于盖子内表面的压强,由这股压强差产生一个力。
第二个力就是一部分水进入气孔,使得茶壶内部气压小于茶壶外面气压,产生一个气压差形成一股力。
这两股力加起来足以承受壶盖不掉,所以只要盖子与壶口之间的截面相对平整,即使有一点点宽盖,也照样能玩的起倒立。
相反,气孔深度不足的话,压强差形成的力就非常小,同时由于进入气孔的水量较少,使得壶内的气压与壶外的气压相差甚微,所以这股由于气压差形成的力也是非常小。这两个力加起来不足以支撑壶盖,所以石瓢这样的盖子必然会掉下来。
关于按住气孔断水,也是非常有意思,选一把做工很好的筋囊器-梅花周盘壶,按住气孔,也无法断水,但是反过来根据气孔的深度,盖子居然牢牢的稳住没掉。
因为正向倒水的时候,筋囊盖子与筋囊壶口之间缝隙是非常明显的,气孔按的再紧也不会按住里面的缝隙有空气通过,所以不断水是必然。反过来之后,水填充了整个筋囊口部,并且铺满盖子与壶口的平面上,与外界空气绝缘,同时根据气压差和压强差,所以盖子就不掉了。
紫砂壶密封性结论
关于紫砂壶反过来不掉盖仅仅只能检测壶盖与壶口的平面是否平整。比如西施壶,如果反过来都掉盖的话,那按住气孔必然无法断水,因为壶口平整是气密性好的基本条件,但是壶口平整,气密性不一定好。
而石瓢类紫砂壶由于按不着气孔,又无法保持不掉盖,所以无法用常规方法检测其气密性,但是一般来说,普通圆口的紫砂壶气密性都很不错。气密性只是紫砂壶的一个指标,是一种物理现象,并不是好壶的唯一属性。所以当我们在理解了本质以后要理性对待紫砂壶的气密性问题,千万不能用这个指标作为衡量紫砂壶好坏的直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