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茶托"又称"茶船"。
耕道堂霁红釉描金龙纹盖碗
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饮茶。
盖碗原本是"个人"、"单次"使用的茶器,而且是"冲泡"与"饮用"功能合二为一,也就是将茶叶放入碗中,冲水后端给客人饮用。当然也可以将茶泡好后,只倒入茶汤,这时的"盖碗"就有如杯子一般。
妙色青花山水盖碗
后来发现若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亦有其方便之处,如看得到茶汤,易于掌握浓度;可以直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壶来得方便。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期",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所以"盖碗茶法"可分为"个人使用"与"多人使用"两种方式。
王波窑汝瓷盖碗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种器型经典的盖碗吧。
茶盏盖碗
盏身敞口、斜身、深腹、圈足。据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开始配有盏托。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也就是现在盖碗的前身。
月雲堂青花釉里红山水盖碗
折沿盖碗
盖碗盘口呈平折沿,边缘起凸棱一周,浅腹,矮圈足,器形规整简洁。多见于古时盖碗,现今对于折沿盖碗的制作已然凤毛麟角。碗浅沿宽不利于抓握,但另一特点"矮圈足",使得出汤时易烫手。
月雲堂缠枝花卉折沿盖碗
撇口盖碗
盖碗碗口略往外撇,滚圆圈足,这个形状是盖碗中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这种器型最大的优点便是外撇的碗口延伸了盖碗的弧度,在使用过程中出汤顺畅且不易烫手。
妙挚窑青花釉里红缠枝莲撇口无托盖碗
折腰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折腰(如字面意思,从盖碗的"腰部"折出另一个弧度),圈足。盖为覆碗式,圆口,盖面隆起,上置圈形抓纽。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同折腰杯,折腰盖碗也有"有骨气"之意。
然而,折腰盖碗"分段式"的造型不利于注水时水流顺畅的流动,对冲泡出的茶品口感滋味有一定影响。
元宝盖碗
弧腹,肚子略外鼓,碗和盖组合起来形状似元宝,器型较利于对茶叶的闷泡,且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茶的综合口感可以得到提升。
现今此种类型盖碗较为常见,元宝盖碗也因其圆润可爱的外形受到广大茶友们的喜爱。
沁澜草堂仿明鱼藻纹元宝盖碗
马蹄盖碗
盖碗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现今马蹄盖碗碗身绘山水或人物画片的居多,鱼藻纹和折枝纹也属常见样式。
沁澜草堂缠枝四季花马蹄盖碗
高足盖碗
清代流行的一种茶具,因碗身之下有高足,故名。清康熙朝盖碗造型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常见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乾隆红彩云龙高足盖碗。该碗胎体洁白精细,釉面光亮滋润。构图以龙和云组成纹饰,龙为主纹、云为辅纹,翼龙在云间蟠舞嬉戏,盖内及碗内底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现代高足盖碗这个器型已不多见。
最后附录用盖碗品岩茶的使用过程详解:
1.洗杯——白鹤沐浴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2.落茶——乌龙入宫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称为"落茶"或"投茶" 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一般为5--8克。
3.冲茶——悬壶高冲
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
4.刮沫——春风拂面
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5.出汤——玉液回公,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
6.点茶——韩信点兵, (关公巡城)
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宾使用。
7.看茶——赏色闻香,(喜闻幽香)
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 (领悟岩韵)
品武夷岩茶要边啜边嗅,浅尝细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种花香和岩韵。
注:初用盖碗时,操作生疏容易烫手,使杯中茶汤倒之不尽,会使茶汤显老,应多加尝试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