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紫砂壶泥料的巨大争议相比,全手工与半手工的话题讨论程度丝毫不逊色,有的人说,半手工紫砂壶当个喝水的器皿还行,收藏意义基本没有,也有人说:全手工才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工艺,半手工是近代人急功近利的产物,更有人说:半手工紫砂壶根本养不出来,和普通的陶瓷玻璃器皿没什么两样等等,观点五花八门,意见形形色色,哪些是恶意诋毁,哪些是陈述事实?
未来几天,我们将写2-3期文章,追根溯源为大家讲解半手工紫砂壶起源、风靡、特点以及它与全手工的区别,帮大家一一肃清不实“谣言”。今天,我们先从起源和风靡说起。
半手工成型,也叫挡坯成型,也就是使用模具辅助成型。把拍打好的紫砂泥片放入模型中,由内向外挤压成型,之后拆掉模具再做修正。有的是通过模具制作流、盖、把,壶身,也有的壶体是通过手工完成,而通过模具进行整形,换句话讲,模具更多情况下是一个“准型“工具而非”成型“工具。
挡坯成型
制作紫砂壶使用模具,古已有之,如陶模、木模等,但是因为模具的吸水性太差,古人的技术革新能力又太差,一直没有被推广,所以一直到50年代宜兴老艺人们仍然坚持全手工制壶的工艺。
1956年老艺人们手工制壶
直到1956年,高庄(曾经参与过国徽设计)不仅教会了徐汉棠做模具,还在离开宜兴时送给了徐汉棠做模具需要的工具:一把锉刀、一把小车刀还有一个手拉的陶车(陶瓷制品成形机械)。而当时正在手工昼夜不停制作小水平壶的徐汉棠,发现使用石膏模具,每天从做7把壶一下增加到了12把。
徐汉棠
后来,徐汉棠使用模具”偷懒“的事情,被他师父顾景舟大师发现,顾景舟不仅向其父亲告了状,还向当时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报告了此事。没想到,书记不仅没有怪罪徐汉棠,反而觉得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技术革新”。由此,徐汉棠便被调去专门制作紫砂壶的母模。1958年,全国各行各业都进入了“癫狂”时期,恨不得高楼大厦一夜起,宜兴国营紫砂厂也不例外,借着这股风气大张旗鼓的全面移植石膏模技术,才让大家留下了“挡坯成型”是60年代产物,而非传统技法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