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制款潮州朱泥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前面我们陆续提到,在清代工夫茶区普遍认为茶壶最好的是出自宜兴的,尤其是名家古壶。有些人甚至耽于茶事,竟因而破产。清乾隆《龙溪县志》载:「……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好一个「有其癖者不能自己」,正如现代社会有人沉迷于名包名车,终至债台高筑,原来清代的工夫茶竟然也具有不易抗拒的魔力,热衷追逐者往往沈耽此道,难以自拔。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工夫茶壶的第四层级——潮汕土罐
工夫茶区历来对宜兴壶的崇尚根深柢固,家资菲薄者也只能采用最低层级的工夫茶壶——「潮汕土罐」权且瓜代,此乃潮州枫溪一带以当地泥料,采手拉坯成型法,仿宜兴壶式的「土罐」。是以清末金武祥《海珠边琐》曰﹕「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
限于本地泥料的泥性与成型技术限制,这种土罐无法采用宜兴的「拍身筒成型法」,而是采手拉坯成型法,将土产红泥轮制成坯(俗称砖胎),再于器表淋涂化妆土釉,使器表艳红。即使是潮汕土产茶罐,其档次仍有高下贵贱之分,便宜廉价者固然占了大宗,但不乏做工精良,口盖严密,上釉匀润者,更讲究的土釉反复涂布达三道,艳红温润,望之不逊宜兴小壶,另有一番风情,颇具观赏收藏价值。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两件「乾隆年制」、「嘉庆年制」的潮汕工夫茶壶,均为清宫旧物。其中「乾隆年制款潮州朱泥壶」,底钤「乾隆年制」,篆法精严一如官瓷,权威地将潮州朱泥壶始制的可信年代上溯至乾隆。
笔者认为:潮州枫溪素有「南国瓷乡」之誉,早在李唐便已窑场遍布,因此入清之后急速发展的工夫茶俗,以及大量输入的宜兴壶市场一时踊贵,必然触发专擅手拉坯成型的东南沿海陶人,以本地陶土投入生产。准此,为工夫茶制作的潮州朱泥壶,其始制很可能不晚于乾隆早期。此类茶壶台湾以往习称「汕头壶」,但应为潮州所产制。据陈香白先生所考,潮州现存制壶陶工吴氏一系,其「源兴」商号为吴英武创于道光27年,人称「吴孟臣」。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福建漳浦出土潮州朱泥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就成型工艺而言,手拉坯成型茶壶的造型随意度较大,但精准度稍差,对经典形制的法度掌握度也不如宜兴壶。其中尤以手拉坯的壶嘴线形及比例掌握远逊宜兴壶,此外,壶把、壶钮等配件的衔接过渡处理,亦不及擅用「明针」刮修校准的宜兴壶。即便在故宫的茶具「乾隆年制」、「嘉庆年制」两壶上面,都可看到钮座、圈足等处的化妆土釉出现开裂。
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曰:「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当然,这些潮汕土罐的款识多半会钤刻「孟臣」、「逸公」、「大彬」等宜陶名家,但这仅是一种「名牌投射」的寄托款现象罢了,无涉欺瞒。
以下呈现几件晚清时期的潮汕手拉坯朱泥壶工艺细节,读者不妨仔细观察,当有所获。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漳浦县博物馆、王南记茶墨斋、《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
黄健亮,《朱泥宝记》,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
黄健亮,〈明清朱泥壶的发展历程与署款文化〉《2001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论文选编》,江苏,编委会,2001
丁以寿:〈工夫茶考〉《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页142,江西,2002年,江西社科院、中国农业博物馆
陈香白、陈再粦,《工夫茶与潮州朱泥壶》,页103,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黄健亮,〈孟臣壶在清代工夫茶区的地位考述〉《历史文物》月刊130期,台北,历史博物馆,2004
耿宝昌,《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页54,上海,2008
黄健亮,《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
黄健亮,《古壶之美》,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