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 ♥ 紫砂源
地质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紫砂形成于3.5-2.6亿年间。
宜兴地质构造为沉积岩,处于太湖西岸的沿海地区,地势低洼,至今河道纵横。
因此,在风力和水波的作用下,风化的原始岩矿颗粒层层堆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最终形成了石英、莫来石、云母、长石等。
矿脉走向及其原因
既然肯定了宜兴地区低洼地貌和沉积岩的地质构造,就可以做如下推论:
1、黄龙山紫砂的确与外山、外省矿料不同;
2、矿层分布并不规律;
3、即使同宕口,同层矿种相邻也不尽相同。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
沉积岩物质形成后,地壳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来的分布状态。
明、清时期紫砂矿的开采
中国有句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著名陶都丁蜀镇百姓就得益于得天独厚的黄龙山和青龙山储藏的特种陶土矿,也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紫砂泥,又被誉为“无色土”、“富贵土”的紫砂泥的恩赐而获生存发展起来的。
据资料证明,宜兴陶土总存储量达1000亿吨以上,但紫砂泥(包括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只占其中的3%左右,紫砂原矿从明、清一直到我国解放以后开采量甚微,制壶者均是做一点去采掘一点,是根据手头活计来取材的。直到1955年地方政府才成立采矿公司,实行陶土统一开采。
1956年开采陶土的总量只有18吨,到了1959年,由于开采技术的改进,生产量的增加,开采陶土的总量翻了十几倍。1966年,宜兴陶瓷公司成立原料总厂,全面集中开采,丁蜀地区所有陶瓷厂家的陶土原料,都由原料总厂负责有计划,有步骤的拨给。直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用陶被其他工业日用制品所代替,而逐渐衰弱,为此原料总厂关闭了所有矿井。但唯独有紫砂一枝独秀。
宜兴市政府在2005年4月起暂时冻结对紫砂原矿的开采时间为3年,任何人不得擅自开采挖掘。紫砂原矿禁采3年后政府有计划、有方案、科学的开采。
为何会出现紫砂泥矿“禁采”
紫砂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港台地区掀起热潮,从此又一振雄风,至今已风卷全球。紫砂从业人员有原来的几百号人现发展到几万人,紫砂已成为丁蜀地区的主产业。
“户户捶泥,家家制壶”导致黄龙山紫砂原矿滥开滥采,缺乏科学管理措施,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尤其是承包商不按山脉脉理、原矿储存信息量等合理采掘,这种破坏性的开采,造成黄龙山面目疮痍,为了眼前利益把“子孙饭”都提前纳入口中了。为此,宜兴市政府果断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发展议案》,2005年4月出台了“禁采令”。
宜兴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4月起暂时冻结对紫砂原矿的开采时间为3年,任何人不得擅自开采挖掘。同时为了加强保护矿山资源的措施,宜兴市政府还确定黄龙山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并建立“丁蜀后工业遗址公园”。
央视播出了一档“紫砂真相”的节目
当前很多人谈到紫砂,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其怀疑的根源就是紫砂矿到底还有没有,电视媒体不是报道紫砂矿已经封矿枯竭了吗?
2005年4月宜兴市人民政府为了制止紫砂原矿的无序乱采现象,2005年4月出台了“禁采令”。
在2010年5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一档“紫砂真相”的节目,节目里谈到了由于紫砂矿已经禁止开采,一些练泥厂开始掺假,使用一些普通的陶土通过化工颜料调色制成所谓的原矿紫砂泥料。
用这些泥料制成的假紫砂壶里面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大家谈紫砂色变。由此得出了一个观点和结论,那就是:宜兴已经没有紫砂矿了,现在卖的都是化工料的壶。这个观点深入人心,使得大部分人坚信不疑。其实都是过于片面的总结。
宜兴紫砂矿没有矿枯竭
首先黄龙山原矿泥料“禁采”是指政府有计划、有方案、科学的开采。
其次从地理位置来讲宜兴属于丘陵地带,宜兴南部的山地属于天目山余脉,宜兴境内又有三条主要山脉,即铜官山脉、龙池山脉和太华山脉。陶土资源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里,在丁蜀镇周边的湖㳇,洑东,川埠等乡镇均存在大量的紫砂矿源。
▲图中标注的红色地名均有紫砂矿源的存在
矿源从南山一直延伸到与浙江长兴交界的父子岭,从地质学角度来讲,黄龙山只是其所处天目山系界岭矿脉上最早发现的代表矿源之一,所以在同一矿脉的其它地方出现类似的紫砂矿料是很正常的,根本就不存在紫砂矿枯竭这么一说。
▲图中红色线圈内为江浙皖三省交界的丘陵山区属天目山余脉
原矿泥料紫砂壶赏析
▲【龙盘】
原矿紫泥|程辉 26907
▲【雅方壶(谭泉海刻绘)】
原矿底槽清|潘持平 48975
▲【玉兔】
原矿红泥|蒋蓉 42377
▲【南瓜】
本山段泥|陆利华 40746
▲【子冶石瓢】
降坡泥|吴建平 54609
最后还是要告诉大家眼下真的不用担心紫砂矿料会枯竭,在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内都足够用,只是说上等优质的紫砂泥料会越来越稀有,且有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