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是指艺人们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成窑烧成,它集文学、书法、绘画 、篆刻于壶艺之中,是紫砂装饰的重要手段。
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定稿后用陶刻刀依照墨迹镌刻。空刻,是指以刀直接在坯体上镌刻。紫砂陶刻的表现形式,除阴刻外,还有阳刻、琢沙地等。
不上色的陶刻叫清刻,刻后着颜色的叫着色刻。泥未干时称湿刻,泥坯干后称干刻。书画墨迹和镌刻可一人完成,更多分别为不同的人完成,陶上就有某某画某某刻的铭款,行内有上手、下手之分。
陶刻的对象,当然不是单指茶壶的装饰刻画,也包括刻画花盆、花瓶、餐具,还有挂盘、壁挂、壁饰等。
紫砂壶上的铭刻,早期仅限于壶的底部,为壶艺家的落款。由于紫砂铭壶的社会影响,吸引书画金石家前来定制茶壶并亲自挥毫镌刻,才逐渐形成一种风尚,追求书法及镌刻趣味,陶刻部位由壶底部移到肩腹及盖面等显见部位,内容除记事外已提升到文学性的高度,用以言志寄情。
陶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当推清代嘉、道年间的陈鸿寿(号曼生)及其“曼生壶”。曼生壶的陶刻装饰以铭文为主,直接 表达了设计者和参与者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现在大批量的产品的装饰,使陶刻必然出现程式化,切情、切茶、切水的铭文款识相对减少,常见的格式是,壶身一面书刻词句,另一面陶刻绘画。诗词内容大多节选自《茶经》或唐宋诗词,还有抄录陈曼生、朱石楳等前任铭文的。画面则大多参考木刻印本画谱。如《金石索》、《芥子园画谱》,以及松竹梅兰四君子,山水、花鸟、人物居多,很多画面上仿新罗山人笔意,仿白阳山人、仿大涤子等。
对一些有艺术追求的陶刻艺人来说,陶刻不仅是装饰的手段,更是陶刻艺术的表现,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而是为了“表现”而装饰。出于这种艺术表现的需要,他们创造了许多足以表现陶刻艺术的载体,如陶联、花盆、壁挂、画碟、微型花盆、微型小瓶、竹片、字屏等。
总体来讲,陶刻应分三个层次评价:艺术层次、工艺装饰层次和一般商品性实用品装饰。
陶刻的存在又该分为:一、以自己的表现为主体存在;二、以器皿同时存在;三、只是依附于器皿而存在。
在陶刻的欣赏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水平去认定,不能盲从偏信。陶刻的装饰者,常喜在坯体上写某某作而不是某某书或某某刻,其实一般的陶刻者不是制陶者。
更多紫砂知识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