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书中,“忘”出现了八十多次。
庄子言:“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虽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强烈的主观精神境界,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给予我们辩证看待物与人之关系的一种途径。
若究人生境界何寻,可为忘物、忘情、忘我是也。
忘
物
《庄子》书中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如果忘记脚的存在,那是一定是鞋很舒适;如果忘记腰的存在,那定是系在身上的腰带很舒适;人忘记了是非纠纷、恩怨情仇,那是因为你的心已适应了外界的环境,变得坦然平静了。
不内变,不外从。忘物,是不为外物所驱使,物欲横流的今天,把控物欲,是修身之道,也是能于时间中最可保持本真的途径。
忘
情
忘情,非是无情,而是不为情所累、所困、所伤。
庄子曾言: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庄子之妻子去世,他的好友惠子前来吊唁,发现庄子正坐在自家院子里,敲打着木盆唱歌。
惠子说:“妻子为你生儿育女,与你朝夕相伴,如今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能鼓盆而歌呢?”
庄子告诉惠子:我的妻子死去了,我怎会不伤心!然而当我想到自己的妻子在出生之前本就是不存在的,甚至曾经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是这悠悠天地的变化产生了气息,因而有了形体、有了生命,生命走到尽头重归沉寂,这就像是春夏秋冬的交替一般。现在她回到了天地间,我却痛哭不止,这是与天地大道不符的,因此,我唱起了歌。”
常人不是庄子,超脱生死的情感,非一般人能至,不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更适合当下,“活着做人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说明了死的道理呢?”
情之付出用于可爱之人,活好当下即是。
忘
我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物与己的对比,不同时间领悟亦不同。
只是山,看得是万事万物的表象,局限在表面;不是山,是事物实质真相探索;是山,是由表及里的探求求证结果,这是禅宗的三种境界。
探求索物,与人自我追寻一样,都要经过一个探求的过程,一个释放赘余的过程。
忘我,对于事物来说可是专注和执着,可是无私和淡泊;而于己,非是失去自我,而是超越自我。
无论是忘物、忘情还是忘我,都是自我修行的过程。
而在理解和探寻的道路之后,审视自身,做出清醒的选择,理性取舍,才是“忘”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