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盛行于雍正、乾隆、嘉庆朝。《陶成纪事碑》中记载:「炉钧釉,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过之。」《景德镇陶录》:「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炉钧釉”条:「清代雍正年间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是景德镇仿宜兴施乳浊感的釉陶“宜钧”而烧制的。因史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故名“炉钧”。」
炉钧釉是一种低温釉,以铅、玻璃以及硝、砷等原料制成,生坯素烧后上釉。釉色以天蓝为主,间杂月白、蓝紫等色,釉面两种色泽交融,与钧窑窑变天蓝釉相似,以800度低温还原焰二次烧成(俗称红炉),故称“炉钧釉”。
宜兴紫砂胎的炉钧釉在乾隆时期烧造非常成熟,外表已经很难和景德镇瓷胎相区别。广东省博物馆冯素兰、孔粤华文章中就提到:「…此壶的炉钧釉和景德镇窑乾隆时炉钧釉,釉色全部相同,我们在和馆藏景德镇炉钧釉相比对,竟又发现一宜兴紫砂施炉钧釉的壶,混在景德镇的炉钧釉器中,表明釉色虽难以区分,我们疑宜兴炉钧釉是在景德镇烧制,或是景德镇将技术传至宜兴,两者都有可能。」
紫砂炉钧釉器在雍正、乾隆年间,符合当时的审美情趣,加上紫砂器形的精到,因此炉钧釉器风靡一时。《中国陶瓷史》:「雍正、乾隆时期的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都承制宫廷御器,并善制彩釉砂壶」。乾隆朝以后,炉钧釉的釉色明显退化,釉层稀薄,釉色中变化平淡,缺少了前朝那种变化万千、自然流淌的明快感觉。然而加彩釉掩盖了紫砂素面素心的材质美,甚至妨碍了紫砂透气的材质性能,因此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正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近时宜兴砂壶覆加饶州(景德镇)之鎏(釉),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
宜兴紫砂器向来较少施釉,施作工艺有满彩、点彩,历史上施釉加彩以粉彩为大宗,珐琅彩、炉钧釉、绿釉、蓝釉、白釉等诸彩分见于特定时期,今次以西泠拍品为例,介绍三件炉钧釉紫砂器。
清乾隆·毓秀款炉钧釉紫泥直桶壶
款识:毓秀(盖款)
此壶身呈椭圆直桶式,壶身笔挺而简练,近似扁圆却微含转角,刚中蕴柔。平嵌盖,椭圆柱钮与壶身形近似,简洁明朗。壶流与耳把皆为多弯式,曲度合宜,方圆并济,大气规整又不失线条的秀美。
器身通体施钴蓝洒点炉钧釉,釉面肥厚细腻,釉色妍丽秀雅,自然流淌而形成了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千变万化,似山岚云气,布满器身,口沿处流露原始胎色,又展现出了紫砂的材质之美。
壶盖内钤“毓秀”二字阳文篆书款,毓秀宫为清代紫禁城中专供新人居住之处。值得一提的是,砂胎炉钧釉大壶传器中多见汉方造型,此类椭圆直桶壶体极为少见。此器式度、釉色、工艺,体现宜兴紫砂高超的工艺水平,展现了清早期炉钧砂器之巅峰风貌。
清乾隆·炉钧釉紫泥双耳壁瓶
此壁瓶瓶口呈四方倭角形,长颈,腹部微鼓,下弧收至底,方形圈足,颈部对饰双耳,造型别致。通体施釉,釉汁流淌,匀凈细腻,深蓝色釉面上熔融着大大小小的月白斑点,如梦如幻,分外瑰丽,令人沉醉。整体比例和谐,线条流畅优美,造型规整庄重,诸色浑融交错,为清代炉钧佳作。
清乾隆·炉钧釉紫泥瑞兽一对
这对匠心独运的紫砂瑞兽,形象生动,黑漆点睛,炯炯有神,内膛掏空,应该是文房中的熏香器,奇特珍贵,传世未见它例。紫砂胎质,独角瑞兽昂首挺胸,体态壮实,后肢匍卧,口微张,吐信露獠牙,圆目凸睁,外施炉钧釉,空膛,双目点黑彩。宜兴紫砂茶具,名闻天下,同时也制作少量动物摆件,作为文玩器,而紫砂炉钧釉的传世品更少。
此对瑞兽为上海文物商店旧藏,曾着录于钱振宗主编《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3月,第112页。并为199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