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紫砂壶也演变了许多,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最基本的成型工艺以及技法。
而对于紫砂壶来说,最最最基本也是独特的,莫过于拍身筒、百件制壶工具以及神奇的“胶水”脂泥了。
今天紫先生就和大家说一说这奇特的“胶水”脂泥。
相信大家在刚接触紫砂壶的时候,一定会仔细的了解全手工紫砂壶的制作流程。一般是拍打身筒的成型流程。
从开始的泥料处理,将泥料拍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泥片的厚度一般在三到四毫米左右,,然后再经过制壶艺人对于壶体的把握,裁切出适当的长方形泥片。
将裁切好的泥片放置于转盘之上,进行围转的过程,形成圆筒状,再将两端多余的泥片切除,而在这里,分两种切除方式,直切与斜切。
切完之后,就会开始用到我们紫砂壶制作所用到的“胶水”脂泥了,将脂泥均匀的抹到接口处,再将两者进行粘合调整。
脂泥其实很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水泥,只不过脂泥是通过制作此壶的相同泥料通过加水混合而形成的厚厚的泥浆。
脂泥一般是将干的紫砂泥敲碎,放入器具中,再让其自身吸收水分后调制而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此间对于水量的掌握需要制壶艺人有着熟悉的经验来进行把握,不然调制出的脂泥可能与原泥料出现偏差。
同样的,脂泥也不光光只有这一个“胶水”的作用,相对于很多紫砂壶的造型处理我们也会经常运用到脂泥。
例如,紫砂壶的壶盖、紫砂壶的壶底以及紫砂壶的肩线等都会运用到脂泥的地方,来进行调整造型。
一般来说无论是半手还是全手,都会运用到脂泥,而对于灌浆壶等基本上是可以不用到脂泥的。这也与自身的成型工艺有着莫大的关系。
当然了,很多人把脂泥当做一个不怎么重要的角色,其实你就错了。像很多瑕疵壶出现的壶底壶身出现裂缝、壶把掉落、壶嘴掉落、甚至于壶钮的掉落,都是源于这个脂泥的制作不到位,从而导致这类事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