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料目数竟然有这种讲究
紫砂行业内有些专业名词是我们不曾理解的,像明针、太阳线、刮半墙等,这些作为工艺上的一些术语看字或许不是特别好理解,但如果图文并茂就简单了,其中一个术语叫“目数”,小编将图文并解供大家参考。
20目粗砂柿圆壶-马旭建制
“目”这个概念应用比较广泛,比如紫砂泥料目数,渔网目数等。
“目”,简而言之就是筛子的网眼,即“筛号”。有多少目,就表示这个筛子有多少个网眼,目数多就是网眼多,目数少就是网眼少。
在筛子大小确定的情况下,网眼越多,相应的网眼孔越小,则通过筛子的颗粒越小(即越细);反之,网眼越少,相应的网眼孔越大,则通过筛子的颗粒越大(即越粗)。各国标准筛的规格不尽相同,常用的泰勒制是以每英寸长的孔数为筛号,称为目,100目的筛子表示每英寸筛网上有100个筛孔。
80目六方掇球-汪庆红制
紫砂术语中泥料的“目数”也称为“码数”,是评价紫砂泥料粗细的一个指标,与品质无关。一般来说,以60目为基准,60目以下的算是粗(即粗糙)料,60目以上则为细(即细腻)料。
目数在60目以下的砂料做壶,孔隙度大,透气性好,壶壁上会有颗粒感,用手弹击声音沙哑、发闷。但是目数越小,烧制的时候容易跳砂、鼓包、易烧坏。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越光滑,但比较容易泡养。
40目朱泥
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之后,使用筛子过滤泥料,称之为“过目”。比如用80目的筛网过目得到的是80目的泥料,用40目的筛网过目得到的则是40目泥料。
黄龙源红卫深井朱泥-40目冯常君制
因为技术的差异,每个时代所出现的目数是有差异的。明代紫砂泥的目数多为25~30目,清朝早期为35目,清中期则为55~60目。由于1957年前一直采用手工炼制法,即通过人力推动石碾子进行碾磨,故目数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颗粒更粗,质感更强,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
60目龙血砂德福壶-王小花制
1957年宜兴丁山安装了第一台球磨机,转动的桶体内放置了大量小钢球,通过电动机转动大桶体使得里面的小钢球与石料进行摩擦和挤压,达到碾磨粉料的目的,球磨机碾磨的紫砂泥料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
过网晒选
1959年至今常用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目数可高达140~200目。但高于80目的泥料,就已经不会含砂了;低于40目的泥料过于粗陋,所以目前最主流的目数依然是50~60目。这个区间是紫砂壶成品率最高的,并且泥料既细腻又有砂质感,泡养包浆光泽度也好。
但其实目数是指一个泥料粗细的范围,比如60目的泥料,其实是60目到200目甚至更高目数的一个范围集合,因为比60目更细的都能通过目的网眼。
目前,对于同一种泥料,40目的泥料做壶,成品率最高。紫砂的颗粒对壶的整体视觉效果影响也比较大,在泥料中加入熟颗粒(泥料素烧至600--800°,再磨成粉末,筛选出的所需要的颗粒),变形程度就更小,收缩小,成品率提高,在壶表形成梨皮效果,有一定的观赏性,肌理效果明显加强。
60目天青容天-王卫明制
俗话说“泥是肉,砂是骨”,行家看壶,就看泥中是否有骨,真正的紫砂壶有骨有肉,这样的壶才会更加具有灵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制壶人的思想、气度以及艺术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