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壶图》
刻正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盛大展出的「人在草木间——中国茶生活艺术展」,其中一个重要板块:「清图研壶——紫砂七十三壶图专题研究」以天一阁藏《七十三壶图》为母本,从文人制器的角度,用图录文献结合实物,深入讨论中国传统紫砂茶器,具有深度的学术价值。
研究主持人吴光荣教授
为深化此一研究成果,笔者特地向本项学术研究主持人吴光荣教授取得授权,独家披露该计划的研究历程。
《七十三壶图》
关于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的这两本《七十三壶图》稿本,不为外人所知。经吴光荣教授发掘后,始得以见诸世人。详见「《七十三壶图》散考」(《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2014.4)。在以往已知的一些有关紫砂陶的史料中,多为文字。直到晚清时,图文结合的关于紫砂陶的书籍,才陆续出现。吴光荣教授仔细阅读两稿本,从壶的造型、铭文、书法、壶名等诸多方面看,认为《七十三壶图》稿本成书时间,应在清光绪年间。
《七十三壶图》
《七十三壶图》
据研究:《七十三壶图》有两稿本。一为康熙本,一为雍正本。仿照宋代《茶具图赞》的形式,图文结合,一面为壶图,一面为壶名及相关铭文。康熙本扉页上写:“康熙癸卯三月晋宁普荷”。雍正本扉页上写:“雍正二年六月夏,普荷写图并题铭。两稿本作者同为普荷,康熙二年时(1663年),普荷七十一岁,康熙十二年,普荷八一岁时过世。雍正本落款为雍正二年(1724年),此时普荷已过世五十多年,此书显然是后仿者没有搞清普荷的生卒时间。
《七十三壶图》
《七十三壶图》
由《七十三壶图》壶名及造型来看,吴光荣将壶艺分为下列几大类:
1、仿古器(大多模仿青铜器造型)
果簋、商史卣、秦权、商钟、周盘、石鼎、玉、大吉、七政、复香、花樽、石鉊、百纳、飞鸿延年、天鸡、乳鼎、木铎、瓦盘、棋窗、金罄,大吉羊洗等。
2、取材于瓜果、植物形态
匏瓜、饮瓢、橄榄、桐叶、茄瓢、瓜棱、梅匏、瓢瓜、葫芦、梅花、莲房、海棠、葵方。
如意壶 《七十三壶图》
如意壶
如意壶
3、取材于器物
东井、如意、柱础、合盆、玉印、坡笠、玉杓、复斗、箬笠、石鼓、木铎、钵盂、合斗、提筐、琴匣、锭心、井栏、乳瓯。
井栏
4、取材于几何形体
覆斗、圆珠、合斗、汲直、金罄、千秋、玉印。
合斗
合斗
合斗
5、取材于想象的自然现象
却月、甘泉、横云。
从《七十三壶图》稿本中所有的壶名来看,大多为明清两代文人参与设计制作的若壶,故称其为文人壶。所谓文人壶,是文人雅士所倡导的取其内涵,重其神韵、形态、意趣、文心等。是将文人的思想、情趣、喜好、审美等诸多因素及时代特征,直接融入壶艺创作之中,所形成的风格特征。
传炉
传炉
传炉
传炉
基于对传统紫砂工艺的格致精神,吴光荣教授近年又针对此一议题发表了后续研究,论文主题为「《七十三壶图》后续研究----由稿本到制作图稿再到复制」(《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2016.11)。
其具体的复制实作成果,也在这次「人在草木间——中国茶生活艺术展」呈现。将该项古籍发现进一步发展为古今对话,重新复习了前人的创作历程,堪称是一样深具文化的寻访之旅,欢迎关心宜兴紫砂文化的朋友,把握机会,前去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1/2/5/6/7号厅(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象山校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