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泰国王室宣布,泰王普密蓬于下午3时52分驾崩,享寿88岁,世界各国领袖纷纷表示深切哀悼,并向王室成员和泰国人民表示诚挚慰问。
1946年登基泰国国王的拉玛九世(泰语:รัชกาลที่ ๙;1927年12月5日-2016年10月13日),讳名普密蓬·阿杜德(Phrabat Somdet Phra Paramintharamaha Bhumibol Adulyadej the Great,泰语:ภูมิพลอดุลยเดช),在位长达七十年,深得泰国国民的爱戴。
就宜兴紫砂发展史来说,一批宜兴陶器精品在晚清时期,曾经销往泰国,并被泰国皇室贵族视为珍宝,笔者早年曾经撰写此一主题的相关研究,以下就简略为读者介绍这些象征中泰两国历史情谊的宜兴紫砂珍宝。
泰国古称暹罗,有着大量中国华侨聚居,据十九世纪初出使暹罗的英人柯罗福说:「一只戎克船(Junk,指中国帆船)一次送1200个中国人到曼谷。」每年到曼谷的中国人至少有7000人,据他估计,到了1821年,暹罗已有70万中国移民 。
克拉福(J. Crawfurd)成书于1820年的《印度群岛史》(History of the India Archipelago)载曰:「暹逻与外国贸易,最多是由中国输入,……由中国各港口航来之贾舶,多自广州、江门及樟林,福建之厦门……在商业上,通称此种贾舶为杂货船,其载来主要之商品为粗陶器及瓷器。」
暹罗对外贸易由暹罗王室垄断着,但是华侨商人承包了暹罗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王室拥有的船只不仅多为华侨所建造,且因暹罗「民人不谙营运,是以多倩福、潮船户代驾 」。暹罗具有一半华人血统的达信王(Taksin)对华人特别友善,吸引更多中国人移入,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华人已成为达信王朝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力量 。在1821年(道光元年)前后,华侨在暹罗投资所制造的帆船为数已达136艘,其中82只从事暹罗与中国间的贸易,几全由华侨水手驾驶。
光绪年间,泰国国王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大帝Chulalongkorn,1852-1910)曾委由华人于1907年向中国订制一批茶壶,用以致赠泰国高僧,多以细朱泥抟制,质感细致润泽,并于器身镶金饰边,深受皇室家族的钟爱。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外销泰国镶金圆壶〉,盖沿甚长,钤有泰文「125」阴文无边印,壶底钤「泰国」泰文阳文椭圆印,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其壶底印有泰文“拉玛五世”或楷书“贡局”等章款,壶盖和壶柄偶有陶工名款。这批精致的紫砂壶除泰国宫廷和皇族自用外,拉玛五世亦赠于泰国皇家寺庙使用,数量不多,颇为珍贵。迄今泰五世皇宫博物馆仍收藏着这批宜兴壶。
宜兴贸易壶进入泰国甚早,大部分订制小壶的都是当地经济地位较佳的华人,作为冲泡工夫茶之用。这些壶的共同特色,即是通常会被依王室品味而施予加工。最常见的手法是,将烧成的紫砂壶以研磨料均匀地磨去紫砂表层粗糙面,使之达到一定光洁度,再用布轮加黏抛光辅助剂进行抛光,即可达到光可鉴人的亮度。经抛光后的紫砂器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相光泽。再由暹罗工人进一步加工,有的在口沿、盖钮和盖沿等处,用铜、金、银进行包饰,如此既可避免缺损,也可产生特殊的美感效果,若为软耳提梁壶式则以铜把加饰。这种金属包镶的风格单纯实用,与欧洲的华丽镶饰,各异其趣。
经由海上贸易输入泰国的茶壶多以传统工夫茶壶为基础形制,或稍作改变。或许是便于抛光加工,所以用泥多采较细腻的朱泥为主,偶见段泥与紫泥,造工十分讲究,喜作薄胎,尤其长而细薄的盖墙是为特色,此举可压榨茶汤,并使倾倒时壶盖不易脱落。
这些壶大多因应泰国当地的审美要求,而施以水磨工艺,磨光壶对于茶壶本身的材质条件要求甚高,越是坚致紧密的泥料,方能水磨出如镜面的效果,闪烁如繁星。此类壶,主要为朱泥小品,以小圆壶、直筒壶为常见,泥料有天青泥、紫泥段泥、梨皮砂等几种。为了迎合泰国风尚,有的还以金银包镶和磨光作装饰,颇有异国风味。这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砂壶做工精湛,材质考究,大多数清末民初能工巧匠制作,是宜陶的又一珍贵门类,广泛受到港、台、新、马收藏家的钟爱,国内市场并不多见。
图片提供_____
香港茶具文物馆、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黄正雄、魏志荣、陈天龙、刘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_____
《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香港市政局,1990
《宜兴紫砂陶器-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香港艺术馆,2002
黄健亮,〈茶文化视野下的宜兴贸易壶〉,《中国紫砂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故宫博物院,2007
黄健亮,《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
黄健亮,《陶都风宝岛情》,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