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盖是为便于覆封口部防止尘埃落入和保温而设置,壶盖的造形会影响泡茶时茶汤的香气变化,盖盎可扬香,盖平则气焖。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可谓自古已有此共识。
宜兴紫砂壶盖大体由盖钮、盖面和盖口三部分组成。一般瓷壶因成型工艺的局限,以嵌盖形式较常见。但紫砂壶一般都不上釉,手工制作精细,口盖能一起烧成,达到成品口盖直紧而通转的要求,所以嵌、截、压盖结构均见。
嵌盖、截盖、压盖 紫砂壶盖学问大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压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嵌盖
截盖
截盖
截盖
截盖
截盖
截盖
截盖
截盖
从整体造形来看,嵌盖和压盖结构形式变化丰富,截盖则使壶体与盖面连接一体,加强造形的整体性,另有一种罩盖的形式相对较少见(但在羊角山出土早期紫砂残片中已出现),多使用于紫砂罐盖结构。这些基本形式中,还可变化出各种结构,以搭配不同壶式。
羊角山出土罩盖形式
无论是用那种结构的壶盖,在整体造形上都要求做到「贯气」,亦即盖面与壶体或肩部的轮廓要相贯通。其工艺表现要求:口盖直而紧密,圆盖要能通转无碍,壶身倾注无落帽忧。方器、筋纹器的口盖要求面面吻合,间隙榫缝不苟丝发,唯有如此严谨的工艺才能突显紫砂泥料的优越特性,也增加了茶具实用功能和欣赏的趣味。
紫砂壶盖以圆形为主,方形为次,不规则形最少。在装饰上,壶盖的确是最佳的伸展舞台,明清时期不少紫砂壶喜在盖面装饰莲瓣纹或变形的云纹。一般都以壶钮为中心,采用上下左右对称,或作四周的对称分配置的离心式格式,所以具备了结构严谨匀称,形式庄重大方的特点。这种「向心式的扩散构图」,在视觉上是「基本型或骨格单位环绕在一个中心,而向外发展的构成。」
若以俯视角度观察壶盖,由中心的壶钮、幅射状的莲瓣纹,再加上壶盖外围的圆形,三者恰恰形成「适合纹样 」的结构。配置得宜的「适合纹样」(所谓「适合纹样」是指纹样形象必须安排在特定的外形轮廓线内并与其相适合。)可使其形象、构图、外形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在变化中求得统一,达到整体的美感效果,此种盖面设计自明而清,以迄今日仍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