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壶者、紫砂爱好者以及经销商对壶的价值及看法都有所不同,这也使得大家对紫砂形成一种看法:紫砂的水深,看不清道不明。其实玩紫砂壶的藏家及爱好者里,大家所偏爱的不一样,有的偏爱于泥料、有的偏爱于某一种壶型、有的偏爱于一种装饰技法,而有的偏爱于某一个制壶大师。几乎每一种玩法都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能弄懂学通的。
这也使得紫砂爱好者在各种交流活动中,鉴定紫砂壶真假成为紫砂的主流话题。有些朋友加微信,一上来就发图片问紫砂壶真假,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
个人认为这所谓的真假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说的紫砂泥料所谓的真假,二是紫砂作品的真假,也就是是否是仿制品、赝品。
一、泥料真假
网络上很多言论说:“‘最正宗的紫砂矿’早已封闭,(其实说的是黄龙山,政府实行的是计划性开采,并不代表不开采或者说不许用,只是不允许个人私自乱挖)。现在一些做紫砂壶的艺人也有紫砂泥料储备,而且紫砂泥料不仅仅是黄龙山才有。
假的真不了
也许有个别矿区泥料在品质上和黄龙山的矿源有差异,但品质差异不能用“真假紫砂”来区分,同是紫砂泥料不能因为矿区不一样就说他是假的。也有一部分灌浆壶(已经不属于紫砂工艺的范畴了)紫砂含量比较低,以次充好,只要不贪便宜基本不会买到灌浆壶。
什么是真紫砂?什么是假紫砂?
传统紫砂使用的原料是不加任何化学添加料的。引入化工色料是在民国以后随着窑业工厂的诞生引进的。当时加入化工色料很谨慎,主要是紫砂器皿表面装饰土,与当今靠化学料着色是完全两码事。紫砂是靠颗粒表现质感,(而有害化学色料的加入是害人)。
我眼里的“真紫砂”应该是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真正是原矿练出的紫砂料。真紫砂,假紫砂的说法不准确。只有好的紫砂材料,和劣质紫砂材料之分。
二、真假紫砂作品
与所有的文物艺术品一样,目前紫砂壶市场以假充真的情况也很普遍。紫砂以假充真主要是“以新充旧”、“以赝充名”,主要是冒充名家作品居多,比如仿造陈鸣远,裴石民、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等大师作品。
顾景舟先生对于真赝之别曾谈到:“识别紫砂壶的真假,如鉴定书画,首先提高理性认识,即培养自己的美学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其次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
探讨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技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特征,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积累经验,就不难识别真假了。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一面的过硬功夫,表现在艺术和技巧的两个方面。
三、基本的辨别方法
首先注意注意观察壶形,如果了解紫砂历史的话,就会知道紫砂各个时期的名家代表作品有哪些。想牟大利者必然会做仿品,基本上都是仿名家的作品或者盖名家印章。
我们不能被表面上的东西所迷惑,要善于观察壶的做工好坏以及泥料优劣。了解紫砂的一些基本知识对收藏的壶友来说,在鉴别上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例如紫砂的出水孔,不同时期是有不同的特点的:在民国以前一直是独孔,此后才有多眼网孔,球形出水孔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从日本传来的。假如遇到一把壶,其印章为陈鸣远,而出水孔呈网眼状,则不必分辨印章真伪,仅凭出水孔形状便可断定此壶之伪。
自然包浆
要注意壶的包浆。长期使用过的旧壶,外表会很自然地产生一层光泽,是久经茶汁滋养而慢慢渗透出来的。有包浆的壶,无论其外表是否有茶渍或尘土,只要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拭,都会出现一种光泽,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称之为“包浆亮”。
做旧壶
新壶造旧后(也就是做旧壶),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泽发贼、发浮、发愣。多数都是皮鞋油做旧。
买壶喝茶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但是其中的猫腻多的数不胜数。切记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金砖,捡漏要靠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紫砂知识积累,还得靠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