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元祥提梁真伪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紫砂提梁器,落款为邵元祥,其乃明末清初的紫砂名家,也就是这把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小小的风波。
宜兴窑邵元祥款诗句提梁壶 清光绪,高20、口径11.8、底径12.3厘米。扁腹,曲弯流,拱桥式提梁高耸,圆盖有钮,平底内凹。底中心钤“荆溪”“邵元祥制”二方形印章款。盖面钤刻篆书“醇邸雅玩”四字款。壶两面镌刻篆体诗文,一面为“虚则有容,满复不溢”,旁有落款“己丑仲夏月适园主人清玩”;另一面为“润溥寰中,斟酌而出”,落款为“缪嘉玉谨题”,并镌“嘉玉”“石农”两印章款。当时故宫的鉴定为此壶乃是仿品,为清末时期仿邵元祥之作,为托款,因为邵元祥是清末清初人,而壶身题诗之人为缪嘉玉,乃是清代光绪年间人。
缪嘉玉是受慈禧太后恩宠的女画师缪嘉蕙的胞兄,擅长书法绘画,曾被醇亲王请进府内做学馆先生,而此壶也是醇亲王府茶膳房的日常沏茶用器。但此壶的风格又像是邵元祥的风格,但二人时间跨度实在太大,最后,故宫鉴定此壶为清末仿作。
而直到到1982年,顾景舟先生被邀请至故宫鉴定故宫紫砂藏器时,给出了不一样的鉴定结果:壶是邵元祥真迹。
针对这把壶,顾老是这么说的,“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壶造型硕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风格。但壶身文字为后刻。适园主人是谁,不清楚。”
顾老从泥质、造型风格和落款鉴定此壶为邵元祥真迹,而壶身的刻绘,则清末时期熟刻上去,为后刻的。
这样的鉴定结果令其时苦恼的专家们顿开茅塞,因为此壶的后刻尚称佳作,字体严谨规整,并无蛇足之感,篆书字体。篆书的笔画线条粗细一致,瘦劲挺拔,直线较多,没有波磔,方便于成壶的刻绘。
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在某些笔画交错的地方出现细微的崩砂现象,不过并不特别明显。壶的鉴定是确认了,那么顾老提到的适园主人,又是谁呢?
适园主人正是前面提到的醇亲王,奕譞。
1888年,天津梁时泰照相馆出版过一册《醇亲王奕譞及其府邸》影集,在这本影集中,有醇亲王奕譞与家人摄于适园的珍贵照片,其中的“退庵”正是适园中一间。
1889年,醇亲王府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来,其子光绪正式亲政,二来奕譞五十大寿,三来新新醇亲王府落成,而这把壶,便是在这三喜临门之下送给奕譞的礼物。
缪嘉玉的题刻亦是双关,一面铭文:“润溥寰中斟酌而出”,“润”有滋润、滋养之意;“溥”有普遍、广大之意;“寰中”有宇内、天下之意(与醇亲王的身份和功绩暗合);“斟酌”有度量、谋划之意。
表面上看,文句切壶切茶,更深的涵义则是对醇亲王奕譞品格与功德的赞颂,称颂醇亲王深谋远虑、为天下苍生造福之功。
另一面的“虚则有容满复不溢“,字面上看亦指茶壶可容纳茶汤,但茶壶装满了水没有不溢出的,唯有人的胸襟和涵养可以无限包容,满而不溢,这依然是在赞扬醇亲王居高位而不骄,位人前而后我的修养。
至此,这把邵元祥提梁的所有来龙去脉皆已明晰,一把当年真伪难断故宫藏器,如今已解析了它的所有秘密。
每一把壶其实都有它背后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生活亦是如此,这也是紫砂的魅力所在!
有许多壶友很爱收藏一些“老壶”,但是如今市面上的老壶真真假假分不清楚,壶友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
那些“假老壶”就是将新紫砂壶处理成旧壶模样,冒充旧壶、老壶出售以获暴力,即为“新壶做旧”。常见有:
1.涂汁法。
将浓茶汁、食用油、食醋、酱油、糖等调和成汁,涂抹在新壶的表面。
2.熬煮法。将新壶放进浓茶汤中熬煮,晾干再煮,反复几次,新壶表面即灰涩陈旧。
3.拭油法。将颜色相近的鞋油擦拭在新壶上。
4.土闷法。将新壶闷埋在土中,使壶表新泽消褪。
看了以上的“老壶”制作方法,壶友们是不是更觉得老壶的真假很难分辨出来了?在这里我有几招方法,教你轻易地就能辨别“真假老壶”!
1.看泥色
清中期以前的泥料颜色大多显出泥黄,当时人们还不懂得在泥中掺氧化铁粉来调色。
2.看铭刻
配书画、铭文的作品在仿制时极易出现破绽,作伪者在模仿时,不会一气呵成。不同时代铭刻特征不一:明代一般先在壶上以笔写字,然后双刀正入刻,刀口为双面,笔划两侧同样光滑;清代大多使用单刀侧入刻,笔划一面光,一面糙。3.看茶锈
有许多壶友都会将“茶垢”和“茶锈”混为一谈。认为茶垢就是茶锈,这种想法是错的,茶垢和茶锈根本是两个不同的物质。
壶友可以拿自己的老壶看看,打开老壶看看里面的茶锈是什么样子的。按照我们的经验来说,现在市面上黑黑的一层就得小心了,茶锈不会积的那么黑黑的一层。茶锈应该是一种鹅黄色,黑里面带有一些黄。如果你光看茶锈还是不确定的话,那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将水倒进壶里,一定要是沸水,如果不给你倒热水进去,那么这个壶就值得怀疑了。如果你把热水倒进去,闷上大概三分钟,再把水倒在有白釉的杯子里看,假如有喝茶的淡淡的颜色,就是茶锈;假如是倒下来是淡墨的颜色,这个茶锈就是做的。随之,你就知道你的老壶是真的还是假的。
4.从不同时期的胎质来判断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与清代紫砂在砂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大不相同。明代紫砂使用的砂 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之故。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5~60 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这类壶,声音沙哑、发闷。
5.从工艺技法的差别来鉴定
不同时期的紫砂器制作技法都有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上的重要凭据之一。6.跟据出水孔数辨识
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出水孔数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古壶的资料之一。民国以前的紫砂壶,不论大小,出水孔都是单一孔(近年来则不一定),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状。
关于我
▼
z h l w 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