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味
赵朴初
据说赵朴初居士从不饮酒,却爱饮茶,即使在宴会上也是以茶代酒。他曾说:“我道茶人胜酒人,饮中无物比茶清。”因为爱茶,因而也爱紫砂壶。
1994年,86岁高龄的朴老偕夫人来宜兴,饶有兴致地观赏了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挥笔留下了“精思巧手,茶道文心”的墨宝赞语,写下了赞美宜兴的佳句:“陶都建,北宋已知名,坡老归来曾买宅,陆羽于此著茶经,佳话说宜兴。”朴老还有咏茶绝句:“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味。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首充满禅机的茶诗后被紫砂壶人镌刻在紫砂壶上成为绝佳的紫砂壶铭。
宜兴茶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中国最早的贡茶,便诞生于宜兴,史称“阳羡贡茶”。唐代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茶经”一书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尝同僧进献的佳苟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此,“阳羡茶”被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唐代诗人李郢诗曰:“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阳羡贡茶
在宜兴茶声名日隆的岁月中,诞生于宜兴民间的古朴素雅的紫砂壶冲泡出的茶汤,被人们发现具有其它器皿所没有的奇特功效。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的极大兴趣,遂将宜兴紫砂奉为最佳泡茶器皿,从而开启了阳羡茶、紫砂壶珠联璧合的饮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