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的历史(中国筷子的历史渊源)

作者:朴知紫砂文化 时间:2022-07-15 阅读:390

点击标题下的“紫砂茶器与茶文化知识”一键订阅关注


近日,某奢侈品牌创始人关于中国不当言论被曝光,激起了广大中国人的不满。除此之外,该品牌还拍了一个用中国筷子吃披萨的广告,片中女模特用餐过程中,夹杂着中式发音、傲慢语气以及各种奇怪姿势。不知这群人是否了解中国的筷子,也许他们并不想了解,但是我们更想说,基于无知而建立起来的偏见是多么的愚蠢。


中国筷子的历史


历史悠久的筷子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汉代时已称“箸”,到了明代才开始被称“筷”。


关于筷子,比较有名的是关于商王纣用象牙筷的记载。《韩非子·喻老》说: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也就是说商王纣以象牙为箸,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


中国筷子的历史


商代青铜箸


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20世纪的考古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点。1934年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青铜箸六支。1994年湖北长阳县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中期(前15—前14世纪)的骨箸,长16厘米。


中国筷子的历史


龙虬庄出土的骨箸(新石器时代),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被发现,距今6600-5500年,属于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骨箸的形状,一般一端平或钝平,另一端尖圆,也有个别两端尖圆;长度在9.2-18.5厘米之间


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久,但这时的箸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礼记·曲礼上》上记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西汉早期时多用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铜箸更为常见。


等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箸的质料更显夸张,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犀箸、木香箸,这些当然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用得起、大概也只限于他们使用的食具。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有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箸的两端皆可挑刺和挟取食物之需。


中国筷子的历史


浙江长兴下莘桥出土的银箸(唐代)


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意思是说,江南地区的船家在开船过程中期盼尽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箸”与“住”音同,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即传开,以致士大夫也跟着叫起。“快儿”再加一竹字头,就成为“筷子”。


明隆庆年间,李豫亨在《推篷窹语》中也说:“亦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筷子者,志其始也”。


中国筷子的历史


定陵出土的金二镶乌木箸(明代)


到了清朝,“筷子”一词逐渐普及。《红楼梦》第四十回载,“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


不过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现代才统一称“筷子”。


中国筷子的历史


想用筷子不容易


如果教中国人使用刀叉,估计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如果让西方人学会用筷子,大概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


且不说筷子在古代曾被当过算数工具(短箸进行数学演算)和思维训练工具(长短箸表述八卦),仅仅是用它吃饭就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用一只手握住两根筷子,通过手指的灵活和协调动作,才能将饭菜夹起送入口中。


中国筷子的历史


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很多含义。


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理解。


最后,筷子成双出现,也与国人遵守的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4(1985年中文版)对筷子有高度评价:“中国以筷子取代(西方)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因为筷子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和广泛社会功能,是文明礼仪之邦的进食工具。


中国筷子的历史


筷子的对外传播


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接着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


关于筷子如何传播出去的,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商纣政权灭亡后,遗臣箕子带领子民来到朝鲜半岛时传入的。


中国筷子的历史


箕子


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置郡县期间(前108—前24),大批汉官员、学者、工匠和农民来此定居,筷子也跟着传到这里。两汉之际(1世纪前后),韩民族建立高 丽、百济和新罗三个政权,史称三国时代(前57—668)。高 丽与中国辽东陆上交界,与大陆北方各政权有密切联系,百济、新罗则与中国南方六朝有海上交往,在三国时代半岛居民已以箸为进餐工具,朝鲜语中“箸”读作jeo,发音与汉语“箸”相近。


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说古代日本人“手食”。


通常的说法是,筷子在弥生末期由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由竹子加工成像镊子一样的东西,不像现在的筷子成双成对,日语叫“折箸”。此时,日本人用折箸主要是在祭祀活动中,所以被看做神器。而广大日本百姓仍旧“手食”。


到了日本在古坟时代中期(392—504),朝鲜半岛百济的汉人大批东渡,带去了先进的汉晋文化与技术,飞鸟朝(592—710)更与隋建立正式关系并派遣留学生前往中国。来自考古界的资料说,公元5世纪时,在日本伊势神宫、出云大社等寺庙举行祭祀活动时,已经使用一种称做“神箸”的箸。它两根一套,一端圆形,另一端尖形,与现在的箸已相当接近。


“箸”字最早出现于奈良朝(710—794)初期太安万吕(664—723)编写的《古事记》(712)中,日语读作はし(hashi)。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出访中土。


中国筷子的历史


小野妹子(男)


小野妹子为中原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进食方式所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于是,圣德太子在一次招待以裴世清为团长的中国使节团时,依照小野妹子的建议,用箸接待了客人。到这个时候,日本人似乎忘记了先前他们用箸只是祭祀的神才享有的专宠,箸在贵族群里得到使用,并慢慢向平民扩散。


公元8世纪时,箸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当时还把它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


从长度上说,一般而言,中国的筷子最长,韩国次之,日本敬陪末座。


中国筷子的历史


从上至下中、韩、日三国筷子


此外,我们的筷子足部往往又圆又粗,韩国的筷子筷身纤细,足部扁平,据说这是方便夹豆子,又容易在小碟里撕开泡菜。日本的箸则头尖身短,这与日本人爱吃鱼有关系,因为它比较适合挑鱼刺。


三国之中,韩国的筷子材质最为特别,用金属制成。这与其历史文化大有关系。韩国崇尚金属,更崇尚身份的等级制,上流社会使用金、银等筷子,普通群众使用的多是铁筷,到后来就基本变成了不锈钢的筷子。金属筷契合了韩国的饮食结构。因为它们耐高温、不易变形,而韩国人偏向料理和烤肉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中国筷子的历史


韩国筷子与匙


日本的筷子使用的都是木筷,看似平等,实际上是因为它的矿产资源太有限了。江户时代初期(即公元16世纪),日本流行在筷子上涂漆,用以彰显有钱人的富有和尊贵。发展到后来,漆筷不仅在实用上得到发展,而且向工艺品的方向进步,一举又成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除了东亚地区,17世纪明末清初之时,筷子还传到了欧洲。文艺复兴后,曾经用手抓饭的欧洲人才开始普遍以刀叉进食。明万历十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回忆录《中国札记》中谈到中国人的宴会时写道:


“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地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又说:“筷子是用乌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制成,不容易弄脏,接触食物的一头通常用金或银包头。”

清朝时期,除传教士外,有更多外交使者、商人、游客自欧洲前来中国,而中国人也踏入西土,这就为筷子西传创造了条件。


中国筷子的历史


沈福宗


康熙二十年(1681),南京人沈福宗(1657—1692)随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携带40部中国书籍前往欧洲。1684年二人应邀访问法国,受国王路易十四世接见。沈福宗是法国国王接见的第一个中国人,对国王的提问对答如流,言谈举止给国王留下了良好印象。巴黎《风流信使》杂志1684年9月号报道说:


“柏应理神父带来的中国青年,拉丁语讲得非常之好,名为迈克尔·沈。本月25日,他们二人前往凡尔赛宫,受到国王陛下的召见。然后,他们在塞纳河上游览,次日又蒙赐宴。”

值得注意的是,国王在宴会上当着王公大臣的面要沈福宗教他如何用中国餐具进餐。沈福宗右手拿起从中国进口的象牙筷子,在宴席上边说边作示范。


中国筷子的历史


清代银箸


路易十四很爱中国物品,除身穿绸缎外,还在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陈设很多中国瓷器、漆器、家具和日用品,现在又学会用中国筷子。法国人将其称为bâtonnets,意为“小棍棍”。从这以后,法国宫廷和上层社会便将用中国筷子进餐当做时尚。接着英国、德国和荷兰等国也跟着效法。


康熙三十二年(1693),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派荷兰人伊台斯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两年后(1695)返回莫斯科,伊台斯及使团成员德国人勃兰德各以荷兰文及德文写有游记,分别刊于1704年及1695年。勃兰德的游记1695年还译成英文出版。二者在游记中反复提到筷子。


康熙三十二年八月十四日(1692年9月13日),俄国使团来到黑龙江嫩江,受到清朝廷派去的侍读学士的迎接,并在帐内设宴款待。使团成员勃兰德写道:


“他们吃饭不用刀叉,而用两根骨制的筷子。中国人用以代替刀叉的筷子很细,有一杈长,一般用乌木、象牙和其他硬质材料做成。筷子接触食物的一端有金或银的包头。中国人用这种筷子能很快把任何食物送入口中,从不弄脏手指。”

九月二十二日(10月21日),使团来到直隶境内一城就餐,两人一桌,漆木桌上有丝绣桌围。率领使团的荷兰人伊台斯描述说:


“中国人不用桌布、餐巾、刀叉或盘子,桌上只放一双象牙或乌木小圆筷子(stokjes,意为棍),这就是席上的全部陈设。中国人很会运用这种筷子,特别使人惊诧的是他们能用筷子夹住大头针的头儿,把它拣起来。他们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及中指拿筷子。所有饭菜如汤、米饭、热菜等都盛在瓷碗里。”

使团共22人,除使臣为荷兰人外,其中12人为德国人,9人为俄国人。他们返国后,自然会将中国人进食的方式及使用筷子的方法讲给别人。因此可以说,早在17世纪,中国的筷子就已通过中、欧双方人员交流传到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俄国等欧洲国家。


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将其传播到不同国家,并根据不同的形态和文化特色入乡随俗。但饮食结构毕竟不同,进食方式也一定有区别,这本身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所以,给予尊重是起码的底线。


参考资料


潘吉星:《筷子的传播史》,载《文史知识》,2009(10);


老梁:《同样是用筷子吃饭,中日韩的画风咋就差得那么大!》,微信公众号“视知”;


李庆祥:《日本的箸与文化》,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沙媛媛、王晓葵:《筷箸与日本文化》,载《文化学刊》,2015(2);


赵传松:《中国筷箸文化初探——兼与韩国筷子文化比较》,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蔡秋英:《东亚文化的食文化考察》


微信号:13771382816


上一篇:紫砂百味「秋趣壶」徐建芬

下一篇:紫砂壶有收藏价值?现实: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猜你喜欢

「雅方」全手精品 底槽清

「雅方」全手精品 底槽清

2022-07-17 688
适合新手入门的几款壶形,买它们准没错

适合新手入门的几款壶形,买它们准没错

2022-07-24 191
低头日日有花开(日日有花开日历)

低头日日有花开(日日有花开日历)

2022-08-01 339
80年的紫砂壶没有内壁章吗

80年的紫砂壶没有内壁章吗

2022-11-30 189
每日优选 | 许智萍《景舟石瓢》

每日优选 | 许智萍《景舟石瓢》

2022-07-29 595
云水禅心「见素抱朴·云水禅心」

云水禅心「见素抱朴·云水禅心」

2022-07-25 179
全手工「扁腹」许夕萍(国助理工艺美术师)宜兴原矿紫砂壶

全手工「扁腹」许夕萍(国助理工艺美术师)宜兴原矿紫砂壶

2022-07-31 290
吴小楣大师巨献「十二生肖—鸡」370cc 整器以经典「西施」

吴小楣大师巨献「十二生肖—鸡」370cc 整器以经典「西施」

2022-07-30 239
努力一辈子都买不起的房子,一把壶却可以在北上广买两套

努力一辈子都买不起的房子,一把壶却可以在北上广买两套

2022-07-27 473
藏品「星影」实力派陶手·顾云峰作品原矿青段泥,480cc

藏品「星影」实力派陶手·顾云峰作品原矿青段泥,480cc

2022-07-16 457

普洱茶正品商城

买普洱茶·上茶窝网!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优惠多多

马上去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