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制茶多用晒或烘的方式制成茶饼。由于采制的茶叶基本上没有经过处理,因此制成的茶饼有着很浓的青涩味。为了去掉青草味,经过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创造了蒸青制茶法。
蒸茶
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晴天将茶采摘下来,然后放到甑釜中蒸,再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尔后拍制成团饼,最后将一个个茶饼穿起来,焙干,封存。拍制有一定规承:规为铁制,或方或圆:承又称台或砧,常以石为之,及为制团茶或饼茶之法。经过这一道加工程序,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变得更加鲜美甘醇。陆羽按色泽与外形,把这种个体外形多种多样的蒸素团、饼茶分成八种,并分别说明了各自的优劣。
拍茶
在唐代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蒸青饼茶都是当时社会茶的主要形式,这种茶的制作方式在中国首部综合性茶叶论述专著陆羽的《茶经》中有详尽记载。《茶经》是中国首部综合性茶叶论述专著,对茶叶的发展具标志性意义。
其制作工艺大体上如下图所示:
工艺流程图
一、采茶:陆羽《茶经》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当茶发出新芽时,采下嫩芽叶,粗老叶不好。即陆羽称之为“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采摘要及时且精细,“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采好的鲜叶装在一种叫“赢”的竹篮子里。
二、蒸茶:采来的叶子放在箅(小篮子)中,置箅与甑(木质或瓦制的圆桶)中,把甑放在锅上,锅内盛水,烧水蒸叶。
三、捣茶:蒸后的茶叶趁热放在杵臼(又叫碓)中捣碎,但不必太细碎,可以残留一些短碎嫩茎,《茶经》中曰:“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即茎)存焉。”
四、拍茶:拍茶即压茶饼。将捣碎后的茶叶倒入铁质的模具(有方形、圆形、花形几种),用力拍压茶叶,使茶饼紧实平整。压好的茶饼晾干后穿孔,便于烘焙和烘干后穿成串保存。
五、焙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焙茶”在地灶上架焙茶棚,“编目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置下棚;全干,升上棚。”
六、存茶:茶烘好之后,用篾绳把茶饼穿起来,存放在竹制的器具中保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