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谚“无茶不成俗,无茶不为敬”,说的是茶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即茶在民间风俗中处处可见。事实上,自古以来在我国许多地区,饮茶、祭茶、敬茶已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民俗之中,司空见惯了。 其一,茶为吉祥之物,嫁娶习俗,不可无茶。相传中国古代婚配均以茶为礼。“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明代许次纾《茶疏考本》)。闽北许多地方把定婚称为“插茶” ,把聘礼称...
查看全文 >
人生如茶,毋须看不开。人要是能经常品品茶,联想一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练就一种平和的心态,那么,还会有什么看不开呢?明月初升,街灯依旧,灯月交辉,给夜平添了几分幽静。沏一杯清茶,借着柔和的光,一边品,一边看。 茶叶在热水中漂浮激荡,忽上忽下,不停的动,有的到最后干脆浮到了水面上,有的则沉到了水底。不由得浮想联翩...... 人生如茶 从一出生,来到这个纷扰的世界上,就注定在红尘中浮沉。人...
查看全文 >
人生如茶,其清香淡远。虽少了酒的浓烈,却沁人心脾。人生如戏,难以预料结局。但爱过、恨过、伤过、痛过、失去过、得到过、幸福过,就足够。喝茶看戏,能测试出一个人真实的生理的和心理上的年龄。 孩童不喝茶。渴了,喝水喝酸奶喝可乐喝纯牛奶,来营养和刺激发育还不健全的味蕾;孩童不懂戏,只慕锣鼓喧天的热闹,在爷爷奶奶的启蒙下,看生旦净末丑在舞台上一招一式的滑稽。 青年不喝茶。冷水泡茶慢慢浓,沸水冲茶太...
查看全文 >
韵味是一种较飘眇的感觉,每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又真实存在。 普洱茶之韵,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茶韵。 关于喝茶,鲁迅先生曾有这么一段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缘分喝普洱茶,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喝普洱茶。随着现...
查看全文 >
自人类认识和掌握了茶的习性与效能以后,茶就逐渐进入到人的生产和生活领域,成为人们生活的亲密侣伴和生产的重要内容。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的,因此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茶就自然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文学的反映又不是纯客观纯自然的,它的基本要求是反映人的感情。而感情的产生、激越,往往与客观的物体相关联。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查看全文 >
一杯苦苦的茶,一杯浓浓的茶,一杯香香的茶,这是许多人空闲时的最佳饮品。我也很喜欢茶这种饮品,首先是一阵苦,但回味起来,却是无比甘甜,使人的心扉顿时开敞,从苦中品味出甜,是一件多么舒畅的事! 儿时,我特别讨厌喝茶。因为茶太苦了,没有高乐高那么甜。毕竟那时我还小,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只是清楚地记得,那时的父亲特别喜欢喝茶。每天回家,父亲把一切繁琐的家务活都处理好,他就泡上一杯茉莉花香茶,...
查看全文 >
万物俱有生命,如同自然相似。譬如茶,仅仅是一个媒体,承载着友情、事业、做人等等巨大的题目,远远地超过了茶原本的价值。或许在一杯淡淡的茶里,我们感觉不到什么,但是因为茶而延续下去的,很多! 做人,应该是一个题目。通常我们都在议论如何去做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说各的道理,各按各的逻辑,万变不离其宗地在重复着,如何去做人。也许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实际上好人与坏人如何来界定? 做人的好与坏,...
查看全文 >
茶,南方之嘉木也。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后,中华民族就一直生活在茶香氤氲之中,茶也便润泽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茶之本性,最能医疾祛疫,颐养人生。著名的医学家陈藏器首先提出了“茶为百病之药”的观点,“止渴除疫,贵哉茶也。”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日本高僧荣西,他在中国学习佛法,...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