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排在最后一位,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的一部分。中国人早在六七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了,中国人发展茶和饮用茶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大约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继神农尝百草之后,生活在茶树故乡的巴蜀人民发现了茶叶解毒解热的作用,于是开始大量饮用,年深日久在全国各地都形成了喝茶的习惯,茶俗文化随之诞生。 茶俗文化是一个...
查看全文 >
生命之宝贵,可以说是悠悠万物,惟此为大。人类的生命,是世界万物中最可宝贵的。因此,当人类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先祖就特别注重养生之道了。于是孔子倡言修身养*,强调“仁者寿,德者寿”(《论语?雍也》);老子提出“知足常乐”(《老子?第十六章》);庄子认为“养生者忘形”(《庄子? 让王》)而以《达生》、《养生主》等篇章述养生之妙谛。 养生术,始终是古今中国人生命意识中特别关注的共同话题...
查看全文 >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中国茶道与儒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生们把品茶看做品味人生,酸甜苦涩,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各人有各人的偏爱,各人有各人的再派追求。儒生与茶道的关系是道心文趣兼备,比佛家和道家要复杂的多,但其主体是倡导“以茶雅志,以茶行道”(刘贞亮<茶十德>),怀有积极的入世观。 “以茶雅志,以茶行道”在今天喧嚣的社会中更应该提倡,但最好能突破“儒”界。入世也好...
查看全文 >
心随着茶的汤色渐浅,滋味渐淡而变得安顿澄明。心灵真实地回归到一杯茶里,找寻生命之所需,并用“修”的方式将之导入日常生活之中。人在尘世中,总免不了烦忧苦恼,但每每静坐于茶席间,心灵便获得了顷刻的宁静。 即使身处闹市,心也能与外界隔开,驻成一座安静的城,城里只有自己。任城外喧嚣繁华也好,冷漠荒凉也罢,我自不为所扰。因为清净,所以淡然从容,所以能够保持心底的柔软,感受生命中原有的馈赠,思考生活中...
查看全文 >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以茶送亲友表示情谊。宋人《东京梦华录》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表示友好和关照。后来南宋迁都杭州,又把这种优良传统带到新都,《梦梁录》载:“杭城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相...
查看全文 >
茶为之国饮,送茶即送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茶饮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七夕鹊桥以茶为媒、中秋月圆以茶怀乡、重阳尊老以茶益寿、春节欢庆以茶待客,茶饮不仅是传递祝福的载体,同时也是表达感情的媒介。每逢佳节送茶礼,送的不仅仅是“茶”这么简单。以茶为礼,寄托情感,古人早有先例。大臣送皇帝,皇帝赐官员在皇权时...
查看全文 >
茶在中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神效之传说,是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救治百姓的病,亲自采药,遍尝百草。 有一次,神农氏尝了一种青绿色的滚山珠中毒,昏死在树下,树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茶有解百毒的神效,采药时常携带茶叶随身,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毒。最严重时,神农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过险关。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这本书作于秦汉年...
查看全文 >
茶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只懂品茗技巧,但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真正懂得茶道的人,一定懂得人生。茶道,是一种关于泡茶、品茶和悟茶的艺术,也是大隐于世、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查看全文 >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