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茶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这个伟大而深沉的主题下,我们试图认真地思考,热情地表达,反映人们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感受欢乐与共的美好情感。 在茶马古道途经的普洱县凤阳乡谦刚村红土坡周氏人家的老宅旁,有一棵先祖栽下的老茶树,据周家留下的碑记推测已有220年的历史,其树高为7.15米,在距地面40cm高处分成9枝,远看就像一把巨大的伞为周家遮阳挡雨。200多年的风风雨雨,逝去了无数的故人,这棵数...
查看全文 >
今天,一提到茶道,马上会有人将其与“盛装”、“华丽”之类的词联系起来。我每次听到这类词都会很难过。仅仅是一些外表上的东西被大家瞩目,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希望大家关注的是茶道的内容、茶道的心的部分。曾记得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茶人带话给千利休,说想拿出一两金子来请利休帮忙给买几样茶道具,什么道具都可以。利休给这位茶人去了一封信,信上写道:“请用这一两金子,全部用来买茶巾吧。对于静寂的茶庵茶(与奢华...
查看全文 >
我们一直在更新《从0开始,轻松学茶道》,相信通过几期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到它并非只在装模作样地摆弄茶具,相反,所学习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原封不动地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就像千利休曾说过:“想象一下没有茶的生活,如果和现在有区别,那么你就不懂茶。”茶道只是在给我们带更多感悟生活的美好。今天,我们就讲一件似乎与茶无关,但却处处体现茶道精神的小故事。有一年,大家都在盛传千利休家茶庭的牵牛花争相竞艳,十...
查看全文 >
关于茶道,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品茶是资本充足的人才做的事,我们寻常老百姓,随便喝点就算啦,哪儿还去关心什么茶道。”其实,茶道并不是为了取悦“成功人士”而存在的,它无分高低贵贱,也无需先饱读诗书。如果这么说仍没有说服力,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就能明白了。秀吉有一次经过寺院,口渴要茶喝,寺院侍童先上一碗大茶碗,盛了七八成满。秀吉一饮而尽,觉得味道不错,温度适中,口干舌燥的感觉顿时全消,第二碗茶盛了五成...
查看全文 >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古代人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发始。绿茶是以茶树的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的茶叶。由于干茶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均以绿色为主色调,因此称为绿茶。又因不同的杀青方式和过程,绿茶还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绿茶的加工制造,是利用高温湿热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这样可以迅速阻...
查看全文 >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
查看全文 >
关 于 失 去 一个卖瓷碗的老人挑着扁担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路人看到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你的碗摔碎了你却不看一下呢?”老人答到:“我再怎么回头看,碗是碎的。”失去的东西就要学着去接受,学着放下,毕竟很多事并不会因为你的悲伤,结果就会被改变。 关 于 取 舍 老师问:“有个人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同学说赶快去找,有的...
查看全文 >
以前,有个要饭的人有把壶,一把紫砂壶,他很是喜爱它,整天揣着紫砂壶四处去乞食。有一天,这个要饭人乞食到了一个富翁家,无意间被富翁看到了他的紫砂壶,富翁很是喜欢此壶,一心想获得这把宝贵的紫砂壶。但乞丐为防被盗,昼晚睡觉都把紫砂壶抱在胸前。第二天,富翁邀请乞丐品茶。待茶上来后,老爷与乞丐各饮一杯。乞丐说:“嗯,这茶、水、柴、火都到火候了,只可惜壶不行。”老爷说:“这已是我最好的壶了。”乞丐从怀里掏出一...
查看全文 >
西湖龙井茶的小故事西湖龙井茶的小故事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所以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埋在茶树下边。过了一会,老头还真带着几个牛高马大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老太太照实相告,哪知老头沮丧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废物呀!”说完拂袖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烦闷,可没过...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