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喝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茶具,是真的吗? 回答:喝茶使用不同的茶器,对于不讲究的人来说是多此一举,对于有喝茶习惯的人来说是平常事。 拿保温杯泡大红袍之类的茶,虽然泡出来都是茶水,但与用工夫茶具泡出来的相比,说不好听点,有些可惜了。那么,喝什么茶,用什么茶具呢?绿茶绿茶用玻璃杯冲泡可以观茶叶在热水中渐渐舒展开,在水中游动,很美,算是一种茶趣吧。玻璃杯出来的茶汤口感,比较清、鲜、甜。但用盖碗或紫砂...
查看全文 >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后,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一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
查看全文 >
菊花入茶,谓菊花茶;菊花入酒,为菊花酒。 饮菊花茶,不由地平添几分温雅、几分秀逸、几分安闲、几分醉意。试想,那一片片融入水中的花茶,或沉或浮,或聚或散,或静或动,无论是清香的花,抑或是新味的茶,都在全力以赴地释放自己,把馨香散发到那个小小的人生天地中。 悠闲的秋日里,撮一朵干菊花轻轻放入茶杯,冲上热腾腾的开水,那干菊花就久旱逢甘露似的,在开水中兴奋地旋转、起舞。一...
查看全文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被茶着了魂的女子,岂止是懂得茶的心事?茶,是没有心事的。他说,自古清茗似美人。她不语,不代表不疑惑,就是不问。问,何须屈子的壮志,未酬之心固然高扬,又何必投身涟涟江水? 清水可以洗尘,如清风拂面般舒爽。是的,肌肤的肮脏去了,花下的容颜舒展了,可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呢?除非佛祖真的显灵,或者仙子今晚就踩着凌波微步前来叩响窗棂。否则,纵然有一颗超凡脱俗之心,纵然寂寞在月下开出...
查看全文 >
喜欢三毛写的一段话,“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来生要做一棵树,这辈子就像一杯茶一样活着吧。 以一杯茶的姿态去生活,不求深刻,只求简单。清风来时,茶香悠然。他人走过,如果有心,就驻足片刻,不需言语,如果无缘,就两不相干。我不奢求,也不刻意寻找。 我不愿再为...
查看全文 >
关于茶道我懂得不多,只知些皮毛。论到喝茶,我只能喝大麦和花草。但是提到茶叶,看到茶馆,总会感觉神清气爽。也许前生和茶有缘,或是自古以来茶叶中蕴含的禅味,一种精神已经深入到了人的骨髓,于是,总能在杯茶浅酌之中体会人生的琐琐碎碎。 茶道中的第一泡茶,是要将滚烫的水浇于茶叶上,再从壶中倒掉。称为“洗茶”。这情形就如同那场初恋,短暂而不可挽留。洗茶不仅仅是因为除尘,更主要的是,能让茶客在后面品味更...
查看全文 >
脱离了茶而谈茶,就像脱离了音乐而谈音乐、脱离了信仰而谈宗教,是谈不进核心的,听者也只是觉得隔靴搔痒。这就是把茶、把音乐、把宗教知识化了,看似懂得很多,但不扎实,不耐推敲,而且不易亲自享用,不易融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现象对一般"消费者"而言,产生的弊病是无法获得高度的享受;对学者专家而言,容易产生的弊病则是书写或发表些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文章或言论。我们并不苛求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必须精通某领...
查看全文 >
从来都以为,茶是一种最经典的植物。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结庐林间。从唐人陆羽的《茶经》走出,饮尽山灵水秀,自然也就意蕴人间风情了。每每捧盏独品,总不由地心骛八极。苏轼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茶清雅的氤氲里,有了许多丰富的意味在缭绕。 最爱的是茉莉香片。那隔了一季的花香,虽是经过培制翻炒等工序,闻来却依旧生动如初。仿佛初恋情怀的芳醇。茶气中,有如少年季节重回,一素衣少女隔了岸浅笑低吟。 淡...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