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茶哪儿的?茶讲产地,因为一方水土养一片茶。喝茶的时候,问茶的出处是喝茶人的一种习惯。
之前,我也总是习惯性地这样问。这种问法中,往往是将名山名茶和一种好口味建立一种联系。
因为走多了几处茶山,现在的我,已经转变了追名茶的观念。
名茶一定出自好山、好水之间。好山、好水有好茶,但不一定能产生名茶。
名茶的产生有它特殊的传播和认证方式。传统社会之中,一旦一个山头的茶能够进贡给皇帝,不管之前如何的默默无闻,之后,一定名闻天下。当今社会体系中,实力派的资金进入,轰炸式的营销,名茶就可能被制造出来。
市场体系之中,名茶层出不穷,如果之前对茶一点不了解的人,进入茶市,几乎会被炸瞎了眼。这个山头、那个山头,这个村、那个寨,心中充满神往之意,大有非有名正山茶不喝之意。
我似乎陷入到这个套路之中有很长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闯入了一个无名茶村,遇到了意外,不得不在那逗留几天。住在茶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当然是喝茶。见我爱茶,也懂一点茶,借住的茶农说要请我喝一种茶。
茶汤入口,缓缓咽下,苦而生津,苦能回甘,饱满而醇厚,杯底久久地留着兰花和花蜜香。
“像什么茶?”,茶农问我。“怎么那么像老班章”,我诧异地说。
“是不是?”我继续追问。“这是我家茶地的茶。”茶农认真地回答我。
“这茶怎么样””真好。”“这茶卖多少钱?”,俗气地我,仍不住问。
那么好喝的茶,价格只不过是老班章的一个零头而已。这次喝茶之后,原本安放着是为了追名茶的那颗心,猛地淡然了。
间隔着,继续在茶山晃悠,让我可以直面许多现实。
名山名寨的茶,现在管理太精致了,这精致背后的意图是为了提高产量。重利之下,越是出名的地方,种植者们偷偷开山的现象也越是严重,漫山地种下了小茶苗。好山、好水可以出产名茶,只不过是一种可能而已。
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悖论呢。销路越是好的名茶出产地,开山辟地的现象越是多,无穷尽地逐利成为不可遏制的渴望。
看到了这些,我退出了追求名茶的行列,转而走向追求好茶之路。
不在意名,在意茶的色、香、味。留得住、留得长的色、香、味。
观念脱离一定的语境,会成为一种束缚。明白了名茶和好茶之间的关系,喝茶就变得简单而直接了。耐心地听,听自己的身体语言,它会告诉我,什么是适合我的好茶。
万花筒般的社会中,好汉不必问出处,好茶更不用问出处,好喝、身体很能接受,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