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古农耕社会,农业及手工产品声名的获得,首位的路径当然是成为贡品,茶叶自不例外。
官茶园的贡茶,使其他地区作为一般士贡的茶叶地位下降。
建州北苑官焙贡茶,相较于前朝唐代湖州顾渚黄茶院黄茶,影响更广大,更深远,是因为宋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为北苑茶撰写茶书,写诗赋词,大肆宣扬。
北苑茶书之撰始自太宗时任福建路转运使的丁谓,他在督造黄茶的使职之外,撰写《北苑茶录》。
创制小龙团茶的蔡襄,因为仁宗皇帝的嘉许和当面询问,而写成《茶录》二篇,进呈仁宗。
风气既开,此后福建路转运使、建安知州、北苑茶官等任上的官员,多有相继为北苑贡茶撰书立说者。
宋代文人为建茶、北苑茶写书文的热情一直持续不衰,直至南宋后期,宋代传世及可考的茶书共有30部,其中有关北苑贡茶的就有16部,占了其中的一半多,它们是:
丁谓《北苑茶录》、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论》、单凉《茅始美成茶录》、铁名《非苑修黄记》、赵信《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周绛《补茶经》、刘异《北苑拾遗》、吕惠卿《建安茶用记》、曾伉《茶苑总录》、佚名《北苑煎茶法》、章炳文《壑源茶录》、罗大经《建茶沧》、范逵《龙焙美成茶录》、佚名《北苑修贡记》。
如此众多的茶书专门叙述一个地方的茶叶生产制作与点试技艺,这在茶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它们使得北苑茶名扬天下,以北苑茶为代表的上品茶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经久不衰。
至于散茶,即宋代称为草茶或茶的叶形茶叶,名人的品题推介则是其获得声名的唯一途径。
如天台僧梵才使天台茶名扬京城,欧阳修对于日注茶、宝云茶、双井茶的品评,黄庭坚对于家乡双井茶不遗余力地反复推介等,使这些茶成为宋代草茶名品。
文人或名人的品题推介,是中国古代名茶的基本形成机制。
此外,被当作地方名产,也一直是一些茶叶得以成名的机制。
这些机制直到工业现代化后的今天都没有改变。
到至今为止,众多茶品牌,文人墨客,品鉴著述立说,依然还延续着。
也正因为名人或名人的品鉴推介,让茶文化,这一魂魄,绵绵在漫长的岁月中,造就今天喝茶之风气。
变的是岁月,不变是人们对茶的那份热爱,依然不减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