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给出明确的答案:安徽的茶叶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如果你上网搜索中国十大名茶,你会发现,无论是哪个版本,几乎都少不了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或者太平猴魁等等。
见微知著,可以说安徽茶的发展也是我国茶叶发展的缩影,是中国近代茶叶生产技术的起点。1915年农商部在安徽祁门创立了安徽模仿种茶场,开创了现代茶叶生产技术试验研究。1949年后,在祁门茶业改良场基础上组建了祁门试验茶场,现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也因此渊源,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从吴觉农先生创立至今,依然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们先来看看安徽有哪些名茶:
休宁松萝山松萝茶作为炒青型名茶的鼻祖,创制于明初,到明代中后期已远近闻名,明末清初松萝制法已传播到安徽南北和赣、鄂、闽诸省,成为一大宗茶品。
松萝茶出口始于清康照年间,至嘉道年间,出口兴盛,发明了松萝茶精制技术,逐渐演化为屯绿,分珠茶、雨茶、熙春三类,共10多个花色、品级。
1896年又创屯绿极品名茶—抽贡(抽蕊珍眉)、特贡。太平猴魁、太平魁尖即是清代中后期太平龙门山翠云茶的演化创新茶品。明中叶涌溪山茶已美名远扬,后借整松萝茶烘干技术创制涌溪火青。
江南茶区明清年间有记载的名茶还有宣城敬亭绿雪和翠云茶、休宁金台毛峰和白岳黄芽、拿县紫霞茶、影县石墨和羊栈岭云雾、广德五花岩山茶、泾县白云茶和洋尖茶、祁门安茶、东至万溪山茶、石台石尿茶、贵池仙寓雀舌、族德尧山茶、绩溪金山时雨和大郭山茶、宁国高峰茶、宣城坦泉云雾等。
享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等美名的祁红工夫,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创制于1875年,是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
江北茶区,明清年间由于六安霍山芽茶(雨前极品一枪一旗)质量优异,逐渐成为贡茶中之仪校者,专供皇室内用。从此,以浣河上游山区为中心产区的六安茶(又称六安州茶)名满天下。
六安茶产品有贡茶、官茶、商茶之分。贡茶有芽茶、细茶。商茶有银针、雀舌、毛尖、梅花片、兰花头、松萝春。毛尖又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之分。还有小舰春、白茅贡尖、皇尖、客尖、旗枪、龙井等茶名。清末罢贡,民国时芽茶有米茶之称,其他统称小茶。六安瓜片、舒城兰花、桐城小花都是六安茶逐渐演化形成的近现代名茶。
明清时江淮间有记载的名茶还有:和州苍山茶、宿松罗汉尖云雾、桐城椒园毛尖、潜山闵山
茶、太湖南阳谷尖、全椒南瞧茶、滁州云桑茶等。
1949年前,安徽名茶主要有:祁红、屯绿、黄山毛峰、休宁松萝、老竹大方、太平猴魁、涌溪火青、九华毛峰、徽州烘青、太平魁尖、六安瓜片、舒城兰花、桐城小花等。
举例说明,祁门红茶作为世界三大高香型红茶之一,自1875年创制以来,就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当代红茶的后起之秀,风靡世界,享誉全球。
据《祁红复兴计划》称:“吾国出口红茶声誉最大,价格独高,除印度大吉岭所产,无与相颌顽者,举世红茶,惟此两种。”
《安徽省志·农业志》载:“祁门红茶是中国工夫茶中的珍品,外形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透明,滋味鲜醇爽口,尤以香气高超,独具一格,还有蜜糖香,又似蕴藏苹果香,非其他红茶所能比,国外赞为'祁门香',被列为与印度的大吉岭和斯里兰卡的乌伐齐名的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尤其是在英国,人们把它誉为'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而赞不绝口。
1949年前,英国是祁红的主要销售市场。”《祁门县志·茶业志》载:“民国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933-1945年),祁红输出国家和地区有英、美、法、德、苏联、荷兰、加拿大、非洲、印度、香港地区、澳洲等。”“门红茶质味之优,世罕其匹,欧、美、非各国嗜茶者,莫不视为无上珍品。”
祁红之所以这样著名,是由于它的外形内质兼美,特别是色香味三者俱臻上乘。如用品茶的评语来描写它,则:条索紧细秀长,有锋苗,香气酸郁,滋味醇和而甘浓,汤色红艳鲜亮;尤其是具有清高而持久的甜花香气,为世界上一切红茶所不及。”
安徽茶如此优秀,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种因素共同照成的: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安徽省土地总面积达13.94万平方公里,所辖70个县(市),除淮河以北20个县(市)外,县县产茶。茶树品种在悠长的栽培历史中,经过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有着22个主要的茶树良种。其中有性系便有10个,如祁门槠叶种、黄山种等;
我们知道影响茶叶风味品质特征的重要因素有品种,地域以及工艺造成的。安徽茶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独具特色,与它品种的独特特征有着重大关系。
加工技艺精湛
安徽之所以名茶众多,除了是因为安徽具有极其适合茶树生长的天然气候,地形地貌以外,还和他精湛的加工工艺有关。如:黄山毛峰的杀青技术、烘焙技术;太平猴魁的采摘拣尖技术、杀青技术、烘焙技术;六安瓜片的扳片技术、杀青技术、拉老火技术等等。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安徽茶的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徽商的推动
述说徽茶事,系念徽商帮。徽州人经商,史长事远,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其后,代有发展。到了明成化、弘治年间,徽州府辖款县、休宁、黎源、影县、祁门、绩溪六县的商人聚集成帮,称徽州商帮。大帮中还分小帮,日黎源帮、绩溪帮、條县帮等。明嘉靖后直到清乾嘉期,徽州商帮达到鼎盛,清末走向衰落。徽商称雄与徽茶崛起,同功一体。
徽州多山,气候宜茶,徽商经营,除盐、木丝、布、粮食外,徽州和太平、泾县、石墩等县的茶货,也是商品之大宗。徽州植茶始于南朝,唐代时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茶区。唐條州司马张途《祁门县新修阁门溪记》(862年)云:祁门“山多田少,山且植茗,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特此。祁之茗,色芳而香,贾客咸仪,逾于诸方。”白居易《琵琶行》中述说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所买的茶显然多产于徽州。
徽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不仅北京、南京,各省都会及大小城镇是徽商活跃之处,连穷乡僻壤、深山老林、沙漠海岛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闪烁着微商活动的身影。从某种角度说,徽商把安徽茶带向世界,也正如当年安溪人把铁观音带向全国。
随着近年来国内茶叶市场的蓬勃发展,六大茶类竞相开花,安徽茶所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在沿海城市比较少见安徽茶,偶有尝到,也都不是什么高品质的。如何立足于本地丰富的茶树资源,传统工艺,是当代制作徽茶的茶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安徽茶叶的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