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经典茶书,是现存最古的一部茶具图书,也是中国第一部茶具图谱,当中提到十二茶器,样样精美,其中之一,是茶器之首。
“茶具”最早是专指采制茶叶的器具,同时,饮茶的器具被称为“茶器”。
这种称呼方法从陆羽的《茶经》开始,一直沿用到北宋年间。
到了南宋,审安老人(本名董真卿)在咸谆五年(公元1269年)撰写《茶具图赞》,才将品饮茶叶的器具改称为“茶具”,一直到沿袭到今天。
我们回顾饮茶发展史,人们发现宋代的品饮方式最优雅,也最讲究。
这同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主导审美取向有密切关系。
宋代是一个“抑武扬文”的时代,由于对文化重视,文人的地位也相对较高。
在文人为主导的社会里,饮茶也变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点茶与斗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饮方式。
与青釉瓷器同时出现的黑釉瓷因为它独有的黑而得不到魏晋隋唐官方的喜爱,却在宋代摇身一变,其地位一下提升,特别是以福建建窑黑釉盏为代表的茶具得到宋皇室的宠爱,并且成了贡品。
这当然同程朱理学大师朱熹提倡的内省有关,同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有关,还同这时的点茶和斗茶的饮茶方式有关。
因宋代兴斗茶,斗茶标准,一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盏内沿与汤茶相接处有无水痕,以汤花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退为胜,谓之“咬盏”,而以汤花涣散,先出现水痕为败,谓之“云脚乱”。
同白相对的,肯定是黑,于是黑釉就这样被达官显贵们宠幸了,一度登上茶具巅峰之位。
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蔡襄作为位极人臣的朝廷大员,其身份和文名,让《茶录》名扬天下、名垂青史。
《茶录》中对建盏的评价,也成为现代人研究宋代茶文化的重要依据。
宋徽宗于《大观茶论》中如是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宋徽宗以帝王之尊为建盏背书,颇为后人所称道。
而“玉毫条达”一说,还首次对建盏的毫纹作出审美要求。
“玉毫条达”作为皇帝的审美观,也在千年之后,成为匠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南宋审安老人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每种茶具的特点、功用。
每件茶具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
这“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足以看出儒家和道家在待人接物、利世济人方面的道义,给茶具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陶宝文,去越,自厚,兔园上客
赞曰:出河滨而无苦窳,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绷中,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位高秘阁,宜无愧焉。
姓“陶”,表明有陶瓷做成,“宝文”之“文”通“纹”,表示器物有优美的花纹。“去越”意思是非“越窑”所产,“字厚”指壁厚,加上“兔园上客”的号,联系起来,就是宋代著名的“建窑”所产“兔毫盏”了。
宋代三本权威茶书,凡涉及全套茶具者,皆以建盏为茶器之首。
时过八百年,建盏由盛至衰,再由衰复兴。
建盏是时代的产物,它集中的体现了宋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体现了当时的美学思想和工艺技术水平,建盏的工匠们首先注重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美的创造,较好的把握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原则,在不经意中,体现出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
同时,建盏还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它的造型优美典雅,釉色璀璨夺目,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和谐原则至今对我们仍然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当代社会之浮躁与喧哗,让更多人希望回归自然,化繁为简。
虽说在当代,饮茶方式改变,建盏已经不再具备点茶用途,可是作为具有如此内涵的饮茶神器会被越来越多的茶客所接受、所喜爱。
此文仅为大家介绍关于武夷山的茶、盏与山水、文化和历史,是小编阅众多书籍及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欢迎关注【武夷岩茶课堂】,关于武夷山、岩茶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