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云南普洱茶、安化黑茶、雅安藏茶等其他黑茶家族的成员相比,走水路运输和主销南洋地区的梧州六堡茶,显得有些独辟蹊径。
对于这段历史,茶友们最疑惑的问题有两点:东南亚的饮茶风俗多样,为什么六堡茶能独占鳌头?以及六堡位于偏僻山区,是怎么走出重重大山,远销南洋的呢?
今天这篇文章,小茶胡就来带各位茶友了解,当年六堡茶远销东南亚的秘密。
消暑祛湿的卓越功效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宣布实行开海贸易,在这之后的近百年时间,茶叶曾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宗出口物资,在英国更是价比黄金。
茶叶背后惊人的利益,也引来了西方国家疯狂的非法贸易,出于保护边防和统治者的愚见,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又封闭了各大海关,仅留下广州作为通商口岸。
中国在这之后的出口贸易,几乎被广州十三行垄断,在广州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六堡茶也迅速在东南亚蔓延开来,截止二战前,年销量最高达60万斤。
早在元明时期,由于地方战乱和时局不稳,闽粤地区很多百姓就规模地向东南亚一带迁徙。在福建和广东地区,下南洋也称“过番”,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西方殖民帝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并奴役了很多东南亚国家,其中地产锡大国马来西亚,成为了西方列强掠夺矿业资源的主要对象。
开采矿业,需要大量工人,很多华人或是被哄骗,或是迫于生计,被赶到南洋做矿工,尤其在1893年~1900年,这股移民潮的总规模可达百万。
马来西亚的位置接近赤道,热带雨林气候显著,但地下的矿洞却是阴冷潮湿,因此矿工们只能被迫忍受巨大温差,尤其是洗矿工,还要经受泡在水中的煎熬。
水土不服,环境恶劣,繁重劳动,在这种生存环境中,华工的死亡率惊人,“早上你抬着乡亲去葬,下午换你被抬着去埋”,就是当时的真实写作。
也正是在这个至暗时刻,六堡茶清热润肺、消暑祛湿的功效被广大矿工注意到,而且六堡茶价格低廉,也非常耐泡,迅速传播开来。
实际上,早先进入马来西亚的华人,主要分为潮州客家人、闽南安溪人和广东广西人,这些地区的饮茶历史悠久,饮茶的习俗也早就被带到了马来西亚。
最早客家人喜欢喝武夷茶,安溪人则偏爱铁观音,只有两广人会大量饮用六堡茶,并将其视作一种生活需要的药品。
而在后来,华工们都发现了六堡茶在马来西亚气候下,所发挥的卓越功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堡茶逐渐成为了当地人的必备饮品。
在当时的矿区,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烧一大锅水,等水沸腾后就撒入一大把六堡茶闷煮,每个矿工左手拿粥,右手提茶,开始一整天的辛勤劳动。
马来西亚采矿业越发达,当地对六堡茶的需求就越大。后来,矿老板们也发现了六堡茶对华工的吸引力,一定会在广告单打上“提供六堡茶”。
这时的六堡茶,不仅仅是矿工们艰难生存的重要保障,更成为了华人思乡的一种精神载体,这就是六堡茶在东南亚兴旺的物质基础。
便捷发达的水路运输
六堡茶能迅速占领东南亚市场,除了契合当地人的需求外,与其低廉的价格,充足的供应也离不开关系。而这一切,正建立在兴旺而便捷的水路运输上。
发源自苍梧县六堡镇的六堡河,先是注入西江,再汇入珠江水系,从而流向更辽阔的南洋海域,而六堡茶正是借助这条水路抵达马来西亚的。
当年六堡茶的种植,是传统的分散种植,大山深处的茶农挑着扁担,将茶叶从山里运出,靠近河流的,还能撑着竹排到镇里的合口街集散地卖茶。
而临近六堡河的合口街,正是这条水路的起点,鼎盛时期曾有众多外地茶商在这里创办茶庄,批量收茶,经过分筛和包装等再加工后转运出去。
从这里开始,六堡茶就要使用尖头船运输,其中小尖头船能运20担,大的则能运送数吨,这些船下到河面更宽的梨埠后,会被转运到承重近十吨的大木船上。
大木船从六堡河下到东安河,再一路驶往贺江,抵达位于封开县的中转点江口后,可以顺着西江到更大的集散地——广西梧州。
广西梧州,浔江、桂江、西江交汇于此,与粤港澳紧紧相连,在华南地区,梧州曾是仅次于广州的港口城市,素有“茶船古道源头”和“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的美誉。
除了运送至梧州外,很多茶庄也会沿江直下抵达广东郁南(时称都城),这里每天都有一趟从梧州开往广州的花尾渡大船,能够接任大木船的运输任务。
由于各茶庄生产出的六堡茶品质不一,稍次的会在广州精加工后再运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而工艺精良的则是直接由从梧州开往的大火轮直销香港。
从六堡河到珠江,从竹排到大火轮。六堡茶的运输,基本上都是在水上进行的,因此也有着“船帮茶”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