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首我是云南的被一个云南精神小伙演绎在短视频平台登上热榜,第一遍听很土,听上几遍还是挺魔性的。普洱茶的江湖是由很多群复杂的人组成的,在不损伤大家利益的前提下,大家喝喝茶吹吹水没有那么多情绪上的争执。但一旦触及到利益的时候,一些很激烈的观点碰撞就会出现。 普洱茶的价值观认同,很大一部分就是居于某些群体的利益才会形成共识。 从普洱茶的产品工艺来说,延续传统文化的角度,那么晒青毛茶是绿茶(传统滇青茶),存放几年后的晒青毛茶是不是就是旧绿茶?那么存放晒青毛茶的这个工艺叫熟成,现在有几个做茶的知道? 你去看普洱茶国标的工艺,是不是发现普洱茶只分普洱茶生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熟茶,那么晒青毛茶作为普洱茶的原料,经过蒸压(紧压)后就变成了普洱茶。那么一直以散茶的形式是不是就不是普洱茶生茶了?熟成工艺的解释是在一定条件下存放9年以上的晒青毛茶,那现在所谓的生茶老料有几个能达到? 另一个就是紧压生茶再回炉重造——撬散解块,分装之后这种茶又叫什么茶? 我们在往普洱茶更底层的茶园茶树生态环境上看,在前几年,随着普洱茶古树茶这个概念词的出现,古树茶几乎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古树茶就是好茶。 但在古树茶之前,茶园就有了有机认证体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茶叶包装上的有机标,以及绿色食品标。跟古树茶类似的还有野生茶、母树茶、荒野茶。 而在古树茶之后有了“高杆”、“家边茶”、“地埂茶”、“套种茶”、“国有林”、“森林茶”、“小乔木”、“单株——独树单采”。这些概念词的背后,几乎都代表着茶树的生态环境。但去过茶山的人就会发现,这些概念的背后有的不可考证,有些所见即所得,有些真的跟想象差距很大。 说是古树茶,就以100年树龄来算。成片的茶园里有多少是100年以上的茶树?怎么一棵棵证明?郭红军编的《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里有统计产量,可以大概知道哪个地方有多少茶树,再一个方面来看,那些茶树一直活到现在?而在勐海县茶科所前几年发出来种植的一棵35年的茶树,茶杆直径35CM,树高4米多。这说明条件充足情况下,茶树几十年就长得形是“古树茶”了。 而在很多地区的大茶树(古树茶),生长的环境是在地埂边、房前屋后。茶树是相对较稀疏的状况,东一棵西一棵不成片的。毕竟成片长得多且大的茶树林,那说明那片地的肥力、光照等等是非常优秀的。放眼云南这些山地,肥力很足的地在以前是不是首选种粮食?毕竟吃都吃不饱,人哪还有体力精力去搞茶,自己喝的茶就像自己吃的蔬菜,房前屋后种几棵一小片就够了。而在肥力不足的荒山上,周边没有大树,茶树能活多少年? 那么所谓的森林茶从生态环境来说是不是最好的呢?野生茶大多就是长在远离人烟的森林里,但茶树没被驯化,野茶带微毒、酸味以及甜醇单一。目前野生茶做普洱茶的相对少(条索不好看),滋味总结起来就是香酸甜,野生茶做红茶的较多。 而现在大家追捧的森林茶,其实也就是野生过渡型茶或者栽培型茶,只不过是人为在森林种植的家茶,后期茶树生长人工管护少的茶。在森林里的茶树,如果不是跟周边茶树一起成长起来的,那么茶树要长得很大,对于养分肥力、光照的需求是很大的,还需要相对开阔的空间。不然凭什么能长起来形成高杆茶。 而森林里不是高杆茶的话,也就是主杆不高,叉枝很多一大棚的茶树,那很大程度上人工管护的结果,高杆茶只有顶部有一些叉枝茶叶,产量稀少。大棚茶叉枝多茶叶产量高。 现在,我们再来看生态茶园茶,生态茶园里有较高的树木遮阴,茶树之间有一定的间距发展空间,人工有相应的追肥、物理防虫设备、一定程度修枝整理。这才是科学化的茶树生态环境。南糯山的半坡寨就是这种生态茶园环境。 而和这个生态茶园茶相似的是台地生态茶园茶,区别是人为把地形改为台地,台地茶追求高产茶树间距较密、茶树修整平整不高方便采摘。布朗山、景迈山、普洱市很多这种茶园环境。 还有一种茶园生态环境是套种茶,目前不好评论说如何,例如橡胶林套种茶树的、核桃林套种茶树的、八角林套种茶树的、庄稼(包谷、大豆、蚕豆、油菜)套种茶树的。 普洱茶价值的好坏认同,不能仅从生态环境上就下结论,生态环境是能把某些方面反应在茶叶的滋味上,但人为的过渡干预采摘,也会影响普洱茶的价值。另一个方面就是生态环境再优秀,茶叶的滋味也不会因此就能成正比。我知道的临沧某些地区的茶园茶树生态环境非常好,但茶叶滋味也就那样,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高下立分。这也是为什么西双版纳州那边不出名村子10多年树龄的茶能卖到200多块钱一公斤,出名村子可考证树龄的几十年茶能卖上千元一公斤。市场上来说,大家都不是用嘴来投票的,而是真金白银来投的,而所谓的普洱茶价值观认同感也是真金白银换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什么样的普洱茶能让大家掏钱买?而且大部分人喝了都说好,欢迎留言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