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曾写了一本《茶之书》,对茶道的探索影响深远,但这位日本美学家对中国茶道的评论,实在不敢苟同。
他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他还说:“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
中国人喝茶,确实是喝茶汤的味道,但更是喝人生如茶的精神境界。国家也确实经历过一些苦难,但绝没有失去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钱钟书先生曾发表过对日本茶道的看法:东洋人弄这种虚假排场,实质是小气。譬如那个茶道,总共是一小撮茶叶末子,弄来弄去,折腾半天,无聊之极。
日本美学大师讽刺中国茶道,钱钟书先生批日本茶道,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令人堪忧的是现在的茶道。
- 01 -
一杆子打死茶艺
有人说:茶艺太繁琐,已经跟不上现在超快的生活节奏,应该直接扔掉。扔还是不扔?只需要想想,没了茶艺的茶,茶会变成什么样。
茶艺,既要泡的美,更要泡的好喝,更重要的是,茶艺从无发展到有,具有礼仪性、审美性。
一个外国人来中国,你直接抓一把普洱茶丢在杯子里,倒水递给他。
他只会觉得,茶跟咖啡差别不大,没有咖啡提神,香气、口感、回味更是比不上他们的葡萄酒。
但是,初次接触茶的时候,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就把茶优雅的表现出来,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新颖的茶艺,这就是茶最独特、最美的地方。
但是,茶艺贵在精,在同一个人面前展示100遍,就算再美再优雅,也会审美疲劳的。
茶艺是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慢慢积淀起来的精华,不该丢掉。
茶艺是艺术,喝茶却是生活,艺术应该保留,但生活追求伪仪式感,比画蛇添足还刺眼。
喝茶,就该怎么开心怎么喝,怎么舒服怎么喝。自己随性就好,舒服就好!
几个朋友约茶,还要大谈凤凰三点头、观音出海,为了喝茶而喝茶,把一道道繁琐的手续用在喝茶里,跟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笑短衣帮倒有些相似之处。
- 02 -
喝茶必须悟道
一个几十年茶龄的老茶鬼,和初次接触茶叶的小白坐在一起喝茶,老茶鬼偏偏要对小白大谈茶的流程,三句两头一个智慧。
可是在小白看来,那真的只是一杯茶,喝的东西,好喝就行,哪里来的智慧,都是你主观强加给他的。
然后,老茶鬼接二连三秀智慧、秀技能。这种自嗨的行为,在小白看来,多半是:明明只是一杯茶,却要喝出旷越古今的智慧,你这么有本事?怎么不把最牛的茶搞来呢,偏要拿着个不怎样的茶悟智慧。
小白毕竟是小白,老茶鬼终究是老茶鬼,小白没到老茶鬼的年纪,老茶鬼也忘了自己也曾年轻过。
喝茶悟个到,其实很正常,喝其它饮料的人永远理解不了茶人对茶的痴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喝茶不悟道不是真的爱茶,但不正常的是,偏要用自己悟出的道考验别人的智商。
喝茶悟道这种事,跟喜欢喝茶悟道的人一起谈论就行了,在任何人面前都拿出来秀一秀的话,真的很搞笑!
- 03 -
茶人相轻
茶人相轻,其实是懂不懂茶的问题,懂茶与喝茶谁更重要的问题。
茶人相轻有三个境界:
喜欢上茶之后,对茶知识的渴望,达到如饥似渴的程度,网络、书籍、论坛一样不少,生活只有一个小目标,填补茶知识的空白。
除了每天学习茶,做梦都想着喝茶,六大茶类喝了一个遍,喝遍中华大地所有茶类,沉迷白茶的香,忠诚于普洱的汤。爱上茶的过程,简直跟初恋一样。
但这时候也是万分谨慎的,生怕自己的知识被同样爱茶的人挑出瑕疵。
至于痴迷的程度,遇到有人黑茶叶,哪怕不是自己喜欢的茶叶,只要是茶被人黑,果断回怼。
有人发个朋友圈,茶叶知识稍微有点错误,马上留言指正。一个喝葡萄酒的人说葡萄酒更有味道,张口就来一句:你懂个屁呀!
自从爱上茶,才明白什么叫: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终于,修炼了三年五载,已经懂茶了,于是,以史诗般的视野笑看千千万万喝茶的人。有人居然把紫砂壶用来煮茶,于是果断开怼:这是暴殄天物啊!
痴迷到一定程度,走上教条主义的道路,已经流于形式,忘记自我了。
这是茶人相轻的第三境:痴迷知识,教条主义!
专业知识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了修炼茶道的过程。
一开始是人生如茶,走进中年,已经明白生活的苦,自己的雄心壮志依然没有实现,于是,人生如茶,苦尽甘来,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身边的朋友走走散散,越来越孤独,于是,喝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放下吧!只在乎、在乎自己的,只关心、关心自己的。
水入茶中,茶叶有沉有浮,于是,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
喝茶悟道,这种茶里面饱含人生智慧的事情,外行人是不懂的,于是站在人生的高度俯看千千万万不喝茶的人,更鄙视喝茶不悟道的人。
这是茶人相轻的第二境:人生智慧,尽在茶中。
喝茶悟道是一辈子的事,不同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囊括天下。
端着一杯茶,盯着一台不会动的电脑,能悟出一个:人生如茶,静而不争,你来或不来,我始终都在。
看见挂在墙上的贴纸,也能捧着一杯茶,悟出一个:茶道的精髓,是岁月的痕迹,人生如茶,早晚会老去,可来过的过程,就像茶青到叶底,独一无二。
街上遇见一个昔日的好友,打个招呼,对方却没有理,片刻的伤心之后,能悟出一个:人会走、茶会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世界之大,唯茶最真,我若不离不弃,茶必生死相依。
看见天上的云彩,地上的山川,海里的游鱼,都能悟出一个茶的道理。总之,天地万物,都是茶!
茶是交友的媒介,喝茶的人喜欢以茶会友,两个爱茶的人凑在一起,高山流水般的知己,实在难能可贵,喝起茶来越喝越开心。
但是,一个老茶鬼和一个新茶客以茶会友,新茶客小心翼翼的泡茶,只是三脚猫的功夫在老茶鬼眼里,实在是看不下去,老茶鬼说叨几句:这茶只能这样泡,这样喝,你那是错的。
一番教育之后,老茶鬼亲自上阵,流畅出汤,捧起茶杯感叹一句人生如茶,吧唧吧唧几声,用力一吸,吸吮声绵延不绝,因为这魔幻般的吸吮声,新茶客感觉不礼貌,皱了皱眉头。
老茶鬼果断放下茶杯,来一句,“这茶有蜜香、兰香……你竟然喝不出来……你这人不真,不值得交。”
结尾的话语,是他和某某大师在一起喝茶的时候,大师也是这么说的。
以自己内行人的身份看别人,好为人师,自己都是对的,突然来一句:你这人,一瞅就是外行!
茶人相轻的巅峰,毫无疑问就是这样:天下皆茶,唯我独尊。
可是,大多数人喝茶,追求的是茶的品质,茶的香气、口感、滋味、回甘。
捧着一饼9块9包邮的茶,还要演习一套繁琐的技艺,口中振振有词的骂喝老班章的土豪其实不懂茶,这其中,是不是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
一个鄙视一个不懂茶,就像两个懂茶的人,围在一张桌子上,互相吹嘘自己的茶比对方贵、比对方好,可是,这么好的茶,你却喝不出味道、是一样的道理,都让人不舒服。
喝茶,不是硬要懂茶的知识,不是要喝茶悟道,更不是要成为内行人,自己喜欢喝茶悟道、把茶作为精神的寄托,自然是好,但如果因为自己懂茶,就用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去挑战别人的智商,真的好吗?
喝茶,修身,悟道,个人喜好,没有对错,个人喜欢就好,但是,捧着一杯茶悟自己的人生,别忘了茶道最精髓的东西: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现代中国,有谁可以堪称集大成者。
捧着茶喝茶悟道,本是凸显智慧的事,别人因为你的智慧、你的道认同你,那证明你真的有智慧,但是,因为懂茶、能悟道,就要把自己的道,强加给别人!这实在是道德绑架、差强人意!
- 04 -
懂茶论道的样子!
茶道,绝不是要与人,就懂不懂茶争个高低,悟出什么道理就高人一等。
你懂茶如何,能阻挡不懂茶的人喝茶吗?我不懂茶又如何,不懂茶就没资格喝茶吗?一个人懂茶的观点,却要教育千千万万不懂茶的脑袋,明知不可为偏要为,何苦呢?
如果嘴里念着玉液回壶,泡出来的茶却又苦又涩,让人喝一口就没有再饮的欲望,这样的懂茶,这样的茶道,岂不是贻笑大方。
而一个年轻的茶艺师,不懂得这个茶的加工过程,也没有什么人生道理,却能把茶泡到极致,让喝茶的人欲罢不能,又有谁会笑她不懂茶呢。
如果一个茶人已经庸俗到,捧着自己杯子里的茶,说别人都不懂茶,说自己的茶才是好茶,甚至嘲笑别人喝不出自己的茶妙在什么地方的时候。
别人也会以为你井底之蛙,口口声声说着爱茶懂茶,捧茶悟道,却不明白:开辟鸿蒙,天地本大同,中华的道,中庸之道,而你的茶道,却没有丝毫的包容!
真正爱茶的人,也喜欢悟道,他们从来不会说自己有多懂茶,更不会说自己懂茶道,但他们尊重茶,会让茶充满自己的生活。
广东有位低调的茶客,一位45岁左右的女士,她一年茶叶的消费量达到180公斤,这么多消费量,首先是她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位茶友每每谈及茶,总对茶充满了信徒朝拜般的虔诚,但是她从来不说自己懂茶。
她只说:茶叶,一片叶子,从春天发芽,到制作的过程,再到我的茶杯,甚至倒掉的叶底,依然有很多的未解之谜,也许是我对茶近乎疯狂的热爱,我感觉我永远也不懂茶。
她虽然不说,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茶的狂热,春茶采摘的时候,只要有时间,她会自己到茶山,自己采摘、自己炒茶,自己压饼,再买了带回去。
她绝不是作秀,只是想体验茶叶生长的过程,能让自己融入其中,对茶多一分了解。
她和所有喝茶的人一样惜茶、爱茶,但并不是所有喝茶的人都有她那对茶的敬畏与谦虚。
喝茶悟道,本是追求静的境界,是道家深层次的智慧,很多人想做却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才对真正静的人投以崇拜的眼神。
喝茶悟道本身是件好事,这没有错,甚至值得提倡。但错的是,你真不该说只有你懂茶、别人不懂茶,毕竟,有人把茶当作人生的寄托,但更多的人把茶用来喝,懂不懂茶有什么关系呢?
自以为懂茶,就捧着一杯茶悟道,只要是喝茶,逢人就说自己悟出的一点点人生智慧,却不忘吐槽辛劳茶农们的制作工艺有点差,在叶底里挑出个黄片就大肆点评,痛骂茶商的暴利与黑心。
这样的懂茶,与古代屡试不第,见竹是他,见花是他,见青山是他,见风月是他,世间一切高贵品质都是他的穷酸文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 05 -
立足爱的基础,再谈道的境界
每一种饮料,从来都不缺少真正热爱的人。一个人可以爱茶,更可以为茶疯狂。
茶道,不拘泥于形式,是在茶中追求真正的自我,也正是这样,造就了陆羽这样的茶圣。
喝茶的人,总要经历茶人相轻的三个境界,不同的是:有的人,自以为对茶的理解已到化境,茶道之大,唯我独尊,其实,是走进了自我偏执的死胡同。
而有的人,不是想着用自己的意志去diss别人的智商,而是在茶里发现了自己,对茶,仅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狂热。
一个热爱茶的人,一定会对茶带有几分敬畏,和发自内心的珍惜。
他们遍布十万大山,不为途中与谁相见,只为了一睹春茶出世,参与制作茶的过程,更是怀着对茶虔诚的敬畏。
每一次买茶,每一次泡茶,都怀着感恩的心,生怕伤害了这一片片神奇的树叶,每一次用心浸泡,等待满杯的茶香,泡茶的过程,也是静的过程。
哪怕最后的叶底,也不忍心抛弃,放在阳台晾干,化作春泥护花,或者在簸箕里晒干,铺在床上,日日与茶相伴。
千千万万茶人,对待叶底有千万种方式,但相同的是,他们对茶发自内心的热爱。
对茶,如果真是疯狂的痴迷,完全可以玩出自己的花样:
如果家里炉火正旺,你可以架上铁锅,沸油煎炸,尝一尝茶的不同味道;如果冬天渐冷,还可以约上几个朋友,炉火慢煮,温暖又惬意;
若你一时兴起,还可以煮一壶茶,泡泡脚,养生又新颖;
若你有兴致,还可以研究《本草纲目》,找找茶的药用价值,自己亲手炮制,岂不是温馨又有意义;
若你真是茶痴,爱茶惜茶,几片叶底,也能玩出新花样,太阳晒干,枕头一装,床上一铺,白天喝茶,晚上睡茶,岂不是更妙;
多少个喝茶的人,就有多少种创新,多少种玩法。
若你实在喜欢喝茶悟道,人类几千年的智慧,融化在上亿本书里,而其中茶的智慧屈指可数,为何不把你的智慧写成书,造福茶人,流芳后人。
若你爱茶爱的疯狂,也富得比迪拜还流油,你还可以成为一个忠实的玩家,佳士得拍卖,扎奇拍卖,随时欢迎你。把殿堂级的茶叶收到自己的手里,谁又会说这是错呢?
若你实在爱茶爱到舍生忘死的地步,还可以和信徒一样翻越十万神州,踏访各大茶山,留下自己的足迹。
非要为懂不懂茶,悟不悟道,争的面红耳赤,实在小家子气!
真正热爱茶,对茶痴迷,但也不因此鄙视其他饮料,这才是大爱。不会因为自己喜欢茶,有人把茶跟酒做了个对比,就破口大骂:茶跟酒能比吗?
可是,在千千万万的人眼里,茶与酒,都是喝的,为什么不能比?
如果因为喝茶能悟出智慧,就觉得茶比别的饮料更高一等,可是,千千万万的人眼里,茶,只是一种饮料,茶有智慧,人生如茶,或沉或浮,拿起放下,苦尽甘来……但是,这样的茶道人人都懂,早已审美疲劳,什么时候能悟出点新的智慧?
千千万万的人还会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壮年捧起一杯茶,喝茶悟道,说自己懂,别人不懂,是不是也摆脱不了,达则兼济天下做不到,那就穷则独善其身的宿命。
- 06 -
中国人的道
中国人的道,都在这个阴阳图里,但不巧的是,翻阅古今史册,中国没有哲学家,没有谁敢说自己通透中国哲学,通透一个“道”字。
目前,六大茶类各显神通,茶道也是百家争鸣,不可能有一致的认同。所以,真正有修为的人,不会轻易说茶道的,别人提起的时候,只会谦虚地说:自己不懂,只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每一种茶,都有真正热爱的人!每一个热爱茶的人,都有自己的神圣、痴迷与见解。
但是,无论六大茶类,还是别的茶,所悟的道,都有一个共性:茶的包容性!
始于花茶的香,忠诚普洱的汤,这是身体的选择,正常不过。买茶的时候,说自己只喝某个山头,自己想喝什么就喝什么,这也没关系。
但是,拿到一饼茶,就抓出其中一点瑕疵,挑剔茶农的工艺,痛骂茶商的暴利,嫌弃其他茶客有眼无珠,这就过分了!
茶行业与其他所有行业一样,有自己的生态循环,茶农要采茶,茶商要赚钱,茶客要喝茶。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茶都不可能自己飞到茶杯里。而你,也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也在拼命赚钱。
茶农的工艺、茶商的运营、茶客的品饮,每一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一些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整个茶叶大市场还是良性循环的。如果觉得茶农工艺不好,茶商暴利,大可直接飞到茶山,瞄准某一棵树,叫茶农采摘鲜叶,自己动手炒,最后带回家。
《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天下的是是非非、对对错错、起起伏伏,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喝一杯茶都要争个高低,辩个一二。不累啊?青年时候的人生抱负实现了?
庄周从来不向人炫耀他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但几千年来,却没有人怀疑他无为的境界。
而捧着一杯茶悟出一个道理,就迫切昭告世人、非要争个懂不懂、对与错的人,这种茶道又是什么境界呢?
天下皆白,唯我独黑的墨家,汉武帝时代就消亡了!讽刺的是,2000多年后,依然有人捧着一杯饮料,非黑即白!
喝茶悟道,不用先悟什么人生,先捧着一杯茶,看着金黄色的茶汤,修炼自己吧!对茶、对事,多一点包容,不要走进死胡同。
懂不懂茶不重要,喝茶悟不悟道也不重要!
喝茶,随缘就好,随性就好,开心就好!
茶道,是哲学,艺术、更是美!
不是刚愎、自嗨、不是梦!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