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夷岩茶生长的自然环境来看,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基于地域的分类规范,茶有岩、洲、外山之分。
“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武夷山之外者为外山茶。而岩茶又可进一步分为正岩茶及半岩茶。
武夷全山皆产茶,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地茶树种类繁多,分类复杂,且“无岩不产茶”。
好的岩茶,生长在岩凹、石隙、石缝天然形成的“盆钵”里,或岩壑幽涧之两侧。
品质最佳者为“正岩茶”。
正岩是指在九曲溪内生长环境好的山岩,“三坑两涧”(即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是正岩产区的代表。
半岩是指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但并不在核心景区的部分。
洲茶是指河岸两旁,沙质土壤的茶园环境下生长的茶叶。
武夷山风景区以外的范围则成为外山,如建瓯、建阳等。
依据古籍文献中的记载及如今市场上对商品武夷岩茶的分类,就大致得出了以下的“武夷岩茶等级分布图”。
武夷茶的品评以山场是否为正岩为重要标准。
产于正岩的茶,岩韵正,回甘明显;反之,离正岩范围越远的茶,则被认为岩韵不显或是没有岩韵,茶叶的售价也就越低。
茶叶的优劣按照名丛、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的顺序逐次降低,市场售价也相应的逐级递减。
优质的名丛一市斤的售价能达到几千元,而相同品种的外山茶只需几十元就可以买到。
同样的茶叶,仅仅是栽培地点不同,售价却有着天渊之别。
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在《随见录》中写道:“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清代文人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也有类似的岩茶、洲茶的划分,并指出“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洲茶皆民间挑卖,行铺收买”。
据陆羽《茶经》分析,种茶的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民国时期,林馥泉在武夷山对茶叶进行调查时,也认为“举凡地势、土壤、气候等天然条件,均足影响产茶之良口。以论地势,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山腹岩罅之处,每多腐质肥土流人,肥分既多,气水透通,此均适宜于根深植物如茶树之丛生”。
在武夷山,人们公认长在岩石上的茶树的品质比长在土壤里的好,岩韵最佳。
“武夷十怪”的第一怪就是“茶树长在岩石外”。
有些茶商在推销一种好茶时,往往都称其为采自三坑两涧的正岩茶;洲茶与外山茶亦有不少被运至武夷山冒充正岩茶;成本更高的一种做法是收购昂贵的正岩茶为“引子”,再拼配以洲茶或外山茶,企图调和出某种岩韵以冒充正岩茶。
正岩范围内的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谷底渗水细流,夏季日照短,冬天又挡住了冷风,气温温差较小。其次,正岩的土壤通透性能更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因而茶品的岩韵明显。
价格表:
正岩茶的品质最好,故而价格最高。
半岩茶的品质,比正岩茶稍逊一筹,但整体品质较高,价格位居第二,实至名归,适合大部分新茶友。
洲茶,品质较次,茶汤清寡,容易出现水味,价格位居末位。
外山茶,品质与洲茶不相上下,茶叶的香气、滋味都不太理想。冲泡过后,容易出现苦涩味。售价不高。
市中心的房价最贵,但这也无法阻止我们要在城市安家立命的决心。
正岩茶的价格再高,也无法阻挡我们喝茶的热情。
好茶,迟早要喝。
此类科普性茶文章多为整理前人智慧结晶,仅为向茶友们介绍更全面的茶百科,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欢迎关注【武夷岩茶课堂】,关于武夷山、岩茶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