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陆续有几个同行朋友找我谈过做茶山原料,入股的事,都是做正事的朋友。
前几年有人约我去承包一个片区的5000多棵古树茶,
有人约我去勐海办个茶厂,以大臻的品牌的名义,
最近一次是有个朋友说,他明年想加大白茶开发力度,想找几个合伙人一起做,找我了几次,
他们希望我和他们一起做,主要想着应该是我自己也有这个直接销售的渠道,
这些事,其实是很容易让人心动的,比如,很多做茶人总想上山作做事的情怀,自己买茶地,自己初制所收鲜叶,反正是自己全程来做。
但其实,这里所有的过程,我参与的兴趣都不大,
一、虽然说,股份上都会有所利润说明,但主要是我自己并非是主导人,这就意思不大
二、这些项目 资金量并不大,都是总量200万上下的,资金不大,合伙人多了不好,
三、换个角度来说,其实看似很美好,但其实上,并不是我需要的或者说是我擅长的,
每次有茶友问我,我们的茶是不是自己收,自己炒的?我都说,自己收,不炒。
我这几年主要关注的是茶原料把关这一块,不是种茶炒茶的,了解就好,没必要似懂非懂的去全流程做。
而且,我们要相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几年前,也曾经想过,自己去弄片茶地,然后看着守着,后面没动,我主要是怕我守着茶园的时候,家人全跑了。终究,我们是社会人。
我就搞不明白为什么要自己去炒?表演?你偶尔炒几锅的人的技术能比得上人家天天炒茶的人?你能坚持炒上几百公斤?还是能坚持炒出一个几吨一爆款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不是卖酒的要从种高梁到酒曲发酵才算专业?那为什么直播间里卖酒的是最多的。
所以,其实要有自己的主张和角度。
更重要的是选时,选料,把关这一块。而这一过程也需要不少的成长时间。
这也很多做生意人做死的主要原因,像一个做服装的,做了多年,感觉工厂赚了一些自己的利润,一算,果然是这么一回事,结果,自己去做工厂,但,做商业和做工厂是很不同的方式。
你要的是速度,工厂要的是稳定。工厂见过了太多你这样的客户。
看其它行业,容易想得明白,但到自己这一行,又容易出问题,终究,很多人对本行有一定的情怀。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就可以,我擅长什么?
能将茶山的情况基本讲得清给茶友,
能用以前的医药职场经历操作在普洱茶这行上,
给在质量上有一些把控,
还能跟得上一些网络方面,
但,有一些东西其实还远跟不上。
像勐海的那些头部的大厂也好,大部分还是农户加公司的方式,
有大量的自有基地的,不可能复制,这里有很多的历史大背景,机会等原因。而且,他们的原料其实也是需要大量从市场上调配货,也还是源自大茶区的资源。
比如,我承包上10000亩茶园,当上了真正的很牛的茶厂,春茶是感觉很好,那,如果夏天来了,秋天来了?我能不能不采?其实,不采,反而不是个合格的农业人。
到时又回到,看似自由,其实身不由己的处境。
别看很多人说,养茶树几年不采,那表演个一季还行,几年没有人会信。
我能不能做到不想采就不采,根本不可能。那里面的人工,里面的很多事情怎么搞?感觉都不是我性格上想做的事。
我估计做着做着,估计得做上游去了,不做零售了。这好像又不是我想要的。
我们看到的一些小众品牌,在山上做茶,更多的是给茶友看的,给经销商看的,起广告的效果,
见到一知名电商出身的做茶人,前几年说要上山整合资源,整合茶园资源,要用自己的团队亲自参与做茶,五年之后,自己总结下来,很简单的几句话:浪费了很多年的时间。
因为在这个五年的时间中,他的对手整合了商业品牌资源,电商这方面全面拉开了身位,想追是很难的了。
这些年的整个电子商务的格局完全不同了,原有的一些方式失效了,又要重新找个方法跟上。
而其实,茶山上,并不缺少种茶人,这几年茶山上的种植,制作都已会随着茶叶经济提升了很多。
这有点像,一个外乡人跑到农村创业是可以的,但做农业,悲壮的结果可能是已经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