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自宋代历代皆设“茶马司”掌以川茶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
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商贸边塞管理的手段。
在川西,云南茶叶产地以及少数民族靠近茶叶产地的地方制订“茶马法”设定茶马司,专职以茶易马。
替少数民族解决了生活所需品的交易场所。
而历代朝廷对茶马司的管制也是非常严苛,以茶易马交易只需国营,不准私贩,私贩者予处死极刑,明代朱元璋女婿任茶马司一职时因私贩被处以死刑。
刑法如此严酷,目的在于强化对边疆的统治在边疆贸易往来上形成控制。这便是“以茶治边”的由来。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茶叶虽然已不再是“以茶治边”的重要载体,但是边茶依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绵延至今。
边销茶一般指以黑毛茶、老青茶、红碎茶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制、紧压成饼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
自古以来中国的边茶有湖北边茶(青砖茶,米砖茶),四川边茶(康砖茶,金尖茶),湖南黑茶(茯砖茶,黑砖茶),云南紧茶,每个地区的销路不同,文化也不一样。
湖南边茶主要供给给新疆,青海,宁夏等地。
湖北边茶主要供给内蒙。
云南的紧茶主要供给云南本省,部分供给西藏等地。
而四川边茶因销路等级不同,故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
供给一般藏民等游牧民族做生活所需的茶称“西路边茶”。
因用马驮运俗称“马茶”。
而雅安等地所产的边茶专供当时西藏地区寺庙及边疆贵族饮用,称做“南路边茶” 又称“官茶“
无论是南路边茶还是西路边茶他们都属于紧压茶的一种,只是销路不同。
而四川边茶主要集中生产地在雅安宜宾等地使用蒸压形式制成的砖形茶,年产量达到上万吨。
藏族人民流传着一句古话:“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体现了牧区同胞对边茶最深刻的依赖,而这个“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也于2008年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同胞这般离不开茶叶呢?
接下来让茶人陈馨给你来好好解释一下原因。
茫茫草原气候极寒冷,蒙古族人世代生活在这一片草原上,以畜牧业为主。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个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视牛羊马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和奶,正是因为草原气候极寒且他们游牧的生活习惯,在旧时交通不便的年代蔬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及其奢侈的东西。甚至是平民百姓一生都未见到过的食品。
在缺乏瓜果蔬菜的年代,边疆牧民经常出现肠胃鼓胀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影响到生命安危。
而茶叶中含多种维生素和稀有元素,对于缺少瓜果蔬菜的牧民来说,喝茶成为他们补充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而茶叶里的茶碱含量高,牧区人民在缺水无瓜果蔬菜的情况下将捣碎的茶兑入奶中熬制成奶茶饮用,能起到去膻化食、补充维生素等功效。(如今食用牛羊肉还有加茶叶进去煮食去膻的做法)
而奶茶渣则可以用来喂养牲畜,避免因缺乏维生素及粗纤维导致牲畜出现肠胃鼓胀,出现因积食而导致牲畜的死亡。
因此在这个不产茶叶的地方,茶叶却与游牧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草原上更有以茶代饭的习俗,佐以奶茶和肉成为他们的一日三餐。
为了避免肠道疾病的产生游牧民族更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因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有特殊条件的限制,且自古以来茶叶就只有中国南方有种植加工。
茶叶流通成为了当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商品,且茶叶在当时是佛教不可或缺的一种祭祀品。
茶叶也连接着中原与番邦的和平,明代以茶治边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中原茶所到的地方便是他的附属邦国。
在更遥远的古代帝王想收复边疆无需作战,只需对其断供茶叶基本就能取胜,断了茶叶就像断了游牧人民的生活供给一般。以茶换马也是旧时历代王朝不变的商业模式。
希望爱茶的你经过茶人陈馨的解释可以初步地了解边茶的历史。
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
本文由茶人陈馨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
#茶文化##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