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不等于茶道
1
在与众多的茶友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人对茶叶的需求不同,品鉴的层次不同。虽然我们也探讨过不同的品饮层级,但我们是反对区分高级贵贱的。就如同有的朋友到日本去体验过日本茶道后,回来就大谈茶道,甚至有瞧不起中国茶道的意思,说我们的茶道不如日本有仪式感。
不拘泥于形式的中国茶道
2
其实,老茶客都知道,日本的茶道只不过是我们唐宋饮茶方式的一种,目前已知的饮茶方式都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日本茶道只是把其中的“抹茶”标准化、形式化,更符合岛国特有的文化。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多种文化并存,包括饮茶方式。比如你到了云南,在一个少数民族的茶农家,你可以看到好几种品茶方式。年轻人会在正式的茶台上用现代烧水壶、盖碗、公道杯给你奉上一杯标准的工夫茶。在他们的火塘里,铁铸的三脚架上永远用茶壶煮着老黄片,随喝随倒。如果要上山,大保温杯焖毛茶,一天的水量够了。如果要在山上野炊,用竹筒装山泉水煮茶更是“野韵”无限。可以说,我们中国的茶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要中国人喝茶形式化、标准化,就如同规定全国人睡觉必须一个姿势一样可笑。
喜欢是刚需
3
对于有喝茶习惯的人,基本都是刚需。所谓刚需,就是人的身体需要,如果不喝茶,就会感到不舒服。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有一些非常稀缺的营养是普通蔬菜里面没有的。所以喝茶对人体有益。也因此,很多藏族的同胞,可以很少吃蔬菜,但是必须每天喝酥油茶。当然,就算没有喝茶习惯的人,也不代表没有需求,因为你没有尝试,就不知道是什么体验,我们经常会碰到第一次喝茶就爱上茶的人。还有一些外国人,也是很少喝茶,或者根本没有喝过原叶茶,但一喝身体非常舒服,立刻就爱上了中国的茶叶。所以,刚需还是占主导地位,如果你喝了茶叶,不舒服,不喜欢,证明你的身体不要用,就很难养成喝茶的习惯,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当然,中国的茶叶并非那么简单,品类繁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还是要花一点时间的。
好茶很难标准化
4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喜欢过“立顿”红茶,我也喝过。茶包的形式的确比较简单,方便快捷。但立顿红茶这样的国外茶企,不管规模再大,品种是相对单一的,一般只有红茶、绿茶、水果茶等。很少外企能做出铁观音、普洱茶、岩茶、猴魁、龙井、单枞等等,并不是大企业不想做,而是这些茶一旦标准化量产,就失去了灵魂,就不好喝了,就没有竞争力了。主要是喝高档茶的人,不但懂茶,还动不动把茶叶跟体感、精神、灵性等联系起来,这个永远是标准化茶叶解决不了的问题。
宁静致远
5
谈到精神层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喝茶跟精神联系起来,也跟金钱没有决定性的关系。有的人可能每天喝着好茶,但不觉得有多好,也许是习惯了,也可能是生活太匆忙,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品鉴。而有些人,可能每天喝的是普通的茶叶,但偶尔喝到好茶,却能把自己带到更深远的境界。能静下心来品一泡好茶,与自己的内心做一次深层次的对话,或者开启一段深度思维,或者跟三五好友静静地交流与倾吐,茶叶也算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不知道诸葛亮在写:“宁静以致远”的时候是否在喝茶?
启迪温暖
6
从刚需到与精神层面的联系,有些人可能只要一两次品鉴就能进入,而有的人可能要很多年才能体会到。这像极了缘分,人与物的缘分也是一样,不能勉强。就算是喝茶的人,有的人任何茶都能接受,并能品出不同的层次,而有的人只接受某一种茶,喝其它茶都觉得差了点啥?这也是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的身体和脾气都是不同的,都要用不同的密码去解,我们除了尊重与关爱,别无选择。用茶叶去不断试探,希望给更多的人以启迪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