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的历史
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茶农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银针白毫。约在1857年,福鼎发现大白茶后,应用推广种植,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制作银针。政和于1889年开始制作银针,目前近90%的银针出自于福鼎。
1891年开始外销;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当时福鼎市与松政县(今政和县和松溪县,合并为松政县)两县市年产各1,000余担,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外销路阻滞。1982年被评为全国名茶,30种名茶中列第二位;1990年又两次评为全国名茶。
白毫银针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的政和,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大家听说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人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的家中兄妹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
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他爬到半山腰,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忽然听到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大哥一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乱石岗上的石头。
二哥去也变成了石头,到了三妹去,上山途中也遇见了那爷爷,同样告诉她不能回头,且送了她一块烤糍粑,她便用糍粑塞住耳朵,没有回头就找到了仙草,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后就采下种子,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据说是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的产区
闽东产区-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主产区是磻溪镇、太姥山镇、管阳镇、点头镇白琳、秦屿等地,主要品种是福鼎大毫、福鼎大白,成就了“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誉。
福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依山傍海,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除滨海一带有少数的低山、平地外,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乃至1000米以上。土壤以红、黄壤为主,适合茶叶的生长,素有“白茶之乡”称号。
闽北产区-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建阳市,主产区是石屯、东平、熊山,周边松溪县的茶平、郑墩也有生产,主要品种是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土壤肥沃,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有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灵动的海洋季风和鹫峰山肥沃的土壤,共同酿造了政和白茶特有的“山海韵味”。
白毫银针的特点
白毫银针的茶芽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良种茶树,都是芽叶上茸毛特多的无性繁殖系品种,原料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
剥出的茶芽均匀,制成的成品外形芽壮肥硕显毫,挺直如针,色泽银灰,熠熠有光,汤色杏黄,茸毫在光下亦“闪亮”,滋味醇厚回甘,白毫银针性寒,有退热、降火解毒之功效。
白毫银针的分类
白毫银针因产地和茶树品种不同,福鼎、政和两地的制法不同,又分北路银针和南路银针两个品目。
● 南路银针-政和所产的银,茶树品种为政和大白茶。茶芽外形瘦长,毫毛略薄,光泽不如北路银针,但香气清鲜,滋味浓厚。
其制法是将芽叶薄摊于筛子上,每晒半斤,在通风处或太阳下晾晒至七八成干,然后在烈日下晒至足干,更多的是采用室内阴干的方式。
● 北路银针-亦称福鼎所产的银针,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又名福鼎白毫),外形优美,芽头壮实,毫毛厚密,富有光泽,汤色碧清,呈杏黄色,香气清淡,滋味醇和。特点是茶芽肥大,茸毛厚、水色晶莹。
制法简单,是将鲜叶置于强日光下晒至七成干,然后文火烘至足干,更多的是室外干燥的方式。
白毫银针的等级
白毫银针的等级按照荒野白茶和白毫银针分,为两大类(荒野茶:分荒野米针、荒野银针)(种植茶:分头采米针、白毫银针王、白毫银针)共5个等级,其中荒野银针比种植的银针少且质量高,因此荒野茶排前。
荒野米针:品质高的出奇,产量低得惊人,开采的头几天,一般是3天左右采下来的茶制作而成。
荒野银针:头采之外的荒野白毫银针,产量十分有限。
头采米针:开采头三天的精品,营养价值高,产量少。
白毫银针王:继米针之后采下来的白毫银针,产量比米针多一点,有一旗一枪。
白毫银针:是明清最后一拔芽头,微带点小叶壳,产量不多。
白毫银针的储存
若是准备贮存白毫银针,先要检查一下白毫银针的含水量,含水量越低越好。检查方法是用手指轻轻捏一捏,如果成粉末状,说明含水量较低,可以贮藏。反之则应尽快喝完,不适宜久放。
保存白毫银针的容器应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为佳。其次宜用铁罐、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纸盒最次。保存茶叶的容器要干燥、洁净、通风,不得放在有异味,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