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月饼不中秋,无圆月意难平。”月饼可以不吃但不能没有,假如中秋节不是晴天,总感觉缺点什么,这是不是大家过中秋时的状态?
吃月饼是国人过中秋节的仪式感,赏月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但你有没有想过,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吃月饼呢?
这事还得从中秋节的来源说起。实际上先有的“赏月”才有的“中秋节”,根据西汉时期礼学家戴圣的《礼记》中记载道: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也就是说古代时君王会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这里的“夕月”便是祭拜月亮的意思,也就是说汉代时就已经有了祭月的风俗。
到了唐代时期,秋天赏月之风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写到: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可以看出,由于八月在秋季,十五号在八月的中间,又是寒暑适中、月圆之时,所以即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中秋”。(阴历)
由此可见,祖先们因祭月而有了中秋,后人因中秋不忘赏月。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追月”,古代君王甚至为了中秋赏月,下令中秋放假一天,举国欢庆中秋。那时的月亮就像每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的“网红”一样,出现在文人骚客的诗中、词中、歌中、画中,民间的神话中,以及老白姓的心中。
就好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孟浩然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这些千古名句,以明月寄托情感,仿佛成为了一种时尚。
那么吃月饼的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方面,前面说到“祭月”,在祭祀的时候总得有祭品吧?开始时月饼作为祭祀的糕点用来祭拜月亮,因为祭祀时的月亮是圆的,于是人们把糕点也做成圆的。
另一方面,人们在赏月的时候饿了,总得吃点啥来助兴吧?于是糕点就成了大家夜里赏月最喜爱的“夜宵”,文人雅客们为了让其与月亮更搭,便称赏月时吃的糕点为“月团”,后来就成了我们口中的“月饼”。
当然,关于月饼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一搜。
随着中秋节的不断传承与演变,除吃月饼外,还衍生出了赏花灯、猜灯谜、饮桂花酒、饮桂花茶等娱乐项目,使得中秋气氛更加热闹。
庆祝中秋节的习俗,除了在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中流行以外,还流行于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人们都希望通过中秋节寄托思念、企盼团圆。
无论是圆月还是月饼,都象征着团圆,这也是大家希望中秋节是晴天、中秋节一定要提前准备月饼的原因。中秋节放假,自古便有,如今成为了法定假期,不仅是因为我们对传统节日有多重视,更多的是因为中国人对家和家人的看重。
过两天便是中秋节,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别忘了在饮茶吃月饼的同时,问候自己的家人,“云团圆”也是一种团圆。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