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今天就来讲讲古代文人饮茶如何诉其志,品文人对饮之乐。
茶是中国古代文人深入骨髓的诗意与浪漫。
藉由一盏茶,他们畅叙闲情,追求身心的自由,诗意地栖居。
茶烟袅袅,茶浓,诗意亦浓。
▼独饮茶心
清可品茶 | 意适能言趣
道文人风骨,享一人之乐。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诗人仿佛处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闲闲煮茶,还想把这种喝茶的快乐传递给同样爱茶的友人。
【清】陶元藻《采桑子·桐庐舟中》:“浮家不畏风兼浪,才罢炊烟,又袅茶烟,闲对沙鸥枕手眠。”(片段节选)
晚饭后的闲情逸致在一杯茶开始。可见饮茶就像是一种习惯,穿插在吃喝之下。
一人饮茶不觉寂寞,只是即景抒情。
某些寻常事物构成意境,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追求,既有诗情又具理趣,不落前人窠臼。
“饭后一小酌”慢慢演变成喜欢在饭后来一杯茶。
放眼如今,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在饭后的一个小时左右再喝茶。
适当饮茶对于我们的身体体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有效的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能够降低癌症发病率,能够消食防辐射等。
喝茶养生由此来看是为一绝,因此我们可以养成饭后一杯茶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唐 ·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待客饮
借得梅上雪 | 煎茶别有香
酒类侠,茶类隐。客来,固然可以饮酒,但敬茶更具人情味。
【唐】钱起《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诗人与赵莒在翠竹下举行茶宴,并且一致地认为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之后浑然忘我,一心清净了无痕。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宋】杜耒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冬日寒夜慢慢,来了客人,便用茶当酒,水在壶里沸腾着。
屋子里暖意绵绵,不由得惊觉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茶亦醉人何须酒。以茶代酒,更暖心,更添几许清雅,而且君子之交淡如茶,人间有味是清欢。
明 · 陈洪绶《停琴品茗图》(局部)
“酒满茶浅 茶满欺人”需时刻注意。
浅浅一杯茶,浓郁着人情美,反映了宾主之间和谐温馨。
一杯茶,七分满。宜浅泡三开, 慢饮细品,以显示文雅与修养。
喝茶七分满。茶水是热的,如果倒得太满,可能会溢出来烫到客人的手。
小小细节,却蕴含着茶道的大智慧。
▼友人共饮
为品清香频入座 | 欢同知心细谈心
文人多友人,共诉才情,共度闲暇。
最有代入感的当属唐代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选自片段:
“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遂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
饮茶者众便是茶宴。茶会、茶宴,有唐一代,蔚为风尚。
三月三日这场春日茶宴酣畅林立,不论是从描回的场景还是人文的对饮,字里行间,无不洋溢闲适淡然。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文人雅集,相洽甚欢。
五代·丘文播《文会图》
尽管饮茶形式不一,茶会规模不一,但其所传达的精神特质却是完全一致的:诗心茶韵,相得益彰。
茶浓,诗意亦浓。
诗笔下的茶,活色生香;茶汤里的诗,脍炙人口。茶与诗,素心同调,彼此畅适。
元 · 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茶是随性之物,可进柴门,亦可登大雅之堂。
在百姓那里可以与“油盐酱醋”为伍,在文人那里又与“琴棋书画”等高雅之事为伴。
多少文人学士与茶结“缘”,他们爱茶、嗜茶、恋茶,借茶写人、叙物、抒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文学与茶完美结合,使得这翠嫩的绿叶,负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孕了极为愉悦的审美体验。
·END·
编辑:陈闻彦
审核:吴少宇、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