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碧螺春又名“吓煞人香”,因其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被誉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具有“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的外形及“汤色碧绿,清香高雅、人口爽甜、回味无穷”的内质,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碧螺春的特点,在它的名字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碧,颜色碧绿;螺,外形卷曲如螺;春,采自春天,就像早春的清新柔美。制茶大师周永明仅仅依靠自己的一双手,就带给碧螺春近乎完美外形与滋味。
人物介绍
周永明,男,1957年出生,苏州太湖人,国家级非遗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洞庭山碧螺春炒茶大师、江苏省茶文化讲师团讲师、西山碧螺春茶厂创始人、苏州市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副会长、太湖西山茶业协会会长、优秀农产品经纪人。
【践行历程】
用手作传递感受,用匠心延续经典。西山是被太湖四面环抱的岛镇,可以说是太湖唯一的孩子。得母亲馈赠,岛上的桑竹茶树滋滋盎然,碧螺春更是名闻天下,而周永明就出生于此地,他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采茶制茶高手。由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周永明从小就对碧螺春的手工制茶技艺了如指掌。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就开始从事碧螺春的种植生产和审评工作,至今已经第45个年头了。“碧螺春是全手工炒制,没有一点儿机械化。”周永明这样说道。碧螺春好坏,三成看原料,七成看炒功,而这炒功的修炼全在一双手上。在他看来,碧螺春独特的螺形形状,决定了它全手工的制作工序。“碧螺春炒制过程中的4个步骤,需要不同的温度,根据茶叶的含水量进行微调,这都需要老师傅凭手工来判断,再加上搓茶时要用巧劲,机器肯定会把茶叶搓断,所以至今碧螺春仍是纯手工炒制。”碧螺春的炒制特点可以总结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而完成这一系列的步骤都需要将手伸入高达200度的锅中。完成一次碧螺春茶的炒制至少需要40分钟,茶芽在周永明大师手中翻转起舞背后,是数不清的被铁锅烫伤,那双满是疤痕就是最好的印证。并且完成这些过程都求站着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下来休息,对于炒茶师傅的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即使是在早春清晨,周永明师傅炒茶时也只穿着单薄的短袖,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而正是周永明大师在制茶阶段的不吝心力,遵循茶理严格把关,才成就了一杯杯优质的手工碧螺春茶。
1993年3月周永明大师创办西山碧螺春茶厂带领茶农一起炒茶制茶。由于他对制作工艺刻苦钻研,帮助茶农增产增收,数十年来的付出也得到了政府和茶农的认可和支持,2002年获得十佳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和十佳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2010年获得洞庭山碧螺春炒茶大师称号、2012年被评为碧螺春技艺非遗传承人、2016年被苏州市吴中区总工会授予吴中工匠称号,2017年入选江苏省茶文化讲师团讲师并在南京博物院作碧螺春技艺专题讲座,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表彰。
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周永明为了把他对碧螺春掌握的技术记录传承下去,还担任《洞庭碧螺春》书籍编委并撰写了怎样区别正宗碧螺春和外地碧螺春的宣传册。他对碧螺春的烘焙工艺有特别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手工炒制碧螺春与其他茶不同,芽嫩纤细,卷曲呈螺,在干燥工艺中存在水份太低容易碎、太高不宜保存的问题,所以在干燥时他强调细心轻翻,低温慢烘,使含水率稳定达标才能保管。另外,他对碧螺春的分等分级技术相当精通,多年受到业界专家的认可表扬。近年来,他纯手工炒制的碧螺春获第六、七届中茶杯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绿茶类银奖。2008年至今,他每年炒制的碧螺春都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被中国茶叶学会五个等级指定为教学用茶。2012年,他受邀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现场展示碧螺春手工技艺。2012年至今,周永明在村里和茶叶合作社举办制茶和茶文化宣传讲座,获得茶农的一致好评。2015年和2016年,他牵头举办了两届非遗碧螺春制作技艺传承活动,培养大量优秀人才,目前已培育国家一级评茶师1名、国家一级茶艺师1名、中级评茶员4名、炒茶大师3名、炒茶能手32名。2017年,他参加碧螺春国家标准样首次专家组定值评审,同年炒制的碧螺春参加由国务院、农业部、食药监总局主办全国“双安双创”成果展,并分别在沙特和日本展出。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碧螺春制作技艺和茶文化,周永明相继成立了制茶大师工作室和建设碧螺春传统种植资源保护基地,将以此为基础健康持续地为整个碧螺春茶产业服务。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