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非茶界人士的讲座中,与会者提出问题:为什么市面上销售的茶叶不标示明确的泡茶方法?
我们回答说有啊。
但是他们嫌太简单,不明确,甚至有错误。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的意思是针对每一批茶做一张泡法说明书,放进每罐茶叶里面,即使是同一商品编号的茶,只要茶况不同了就要有一张新的说明书。
讲座后我想一想,是有道理,而且可以做到。只要厂商包装“每批”茶时由专人试泡一下,就可以调整出符合该批茶的标准说明与泡法了。如果该厂商能长年控制某一项商品的质量,也可以不必常加更换。
这纸说明书需要说明什么内容呢?
这纸说明书应该包括这批茶的特性描述、浸泡水温、以及小壶茶法与含叶茶法的茶水比例与浸泡时间。
特性描述如茶青成熟度(芽茶类、叶茶类),发酵(不发酵、轻发酵、重发酵、全发酵)、揉捻(不揉捻、轻揉捻、重揉捻)、焙火(不焙火、轻焙火、中焙火、重焙火)程度等。浸泡水温可以用高温(95℃左右)、中温(85℃左右)、低温(75℃左右)表示,不必太过明确。
小壶茶法的茶水比例以整壶容积的占比表示,如1/2壶、1/3壶、1/4壶、八分满的置茶量;
浸泡时间以连续泡5道为基准,如第一道1分钟、第二道20秒、第三道45秒、第四道1分15秒、第五道2分钟。
含叶茶法的茶水比例以常用的办公室用杯250cc为基准, 置入1.5%的茶叶, 约4g, 浸泡10分钟或更久的时间(含叶茶法是不必将茶汤与茶渣分离的一种泡茶方法)。以上这些资料可以使用图表叙述,每次修改时会简单些。
上述这些简介针对以“大批量”发售的所谓“规格茶”而言,在特性描述上没有做太详细说明的必要,如产区、年份、季节、品种等。
但如果是强调特殊属性的“单批量”茶,也就是所谓的“标示茶”,在特性描述上就要详细,如将“茶青成熟度”进一步改成“采青状况”,标示如全芽心、一心一叶、一心二叶、一心三叶、一心多叶、开面单叶、开面二叶、开面三叶。
还要加上“成茶状况”,如枝叶连理、枝叶半连理、枝叶分离、含碎片、角状。也可以特别标示出茶树品种(如金萱、青心乌龙、拼配)、监制人、焙茶师等。
泡茶方法上建议厂商只以壶、杯二款为例子来介绍,使用者自己会触类旁通,有了这些基本资料,大家也会依自己的喜好调整口味。但是如果连这些资料都不提供,对泡茶不熟悉的人只好随意为之,结果难免泡出难喝的茶汤,厂商辛苦制造出来的茶叶也被辜负了。
大家对我们现在提出的这项建议或许会觉得突兀,因为过去我们对泡茶方式太过放任了,觉得没有必要那么认真,但随着茶文化不断地发展,我们发觉不论是随兴地喝一口茶,或是要享受茶道乐趣、享受茶道艺术,都必须先把茶泡好,卖茶的人有义务详细说明每批茶的状况,且提出建议性的泡法。
茶的外包装印些常态性的资料,其内再置入每批货的茶况与泡法说明书。
茶厂对每一批进入包装程序的茶叶都会进行品管,他们使用评鉴茶的方式来冲泡,再加上消费者习惯的泡饮方法,就可以得出说明书上所需的资料。
作者:蔡荣章
责任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