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2018年初春,在山头上遇到一个省外的收茶老板。
我们两个都在干同一件事儿:守采!
守采,就是全程守着采摘鲜叶,因为害怕在采摘过程中鲜叶被做手脚,所以必须有一双眼睛盯着。
知道他守采的是隔壁茶园,攀谈几句,颇感投机,谈起茶山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两人都哈哈大笑。
听他说,早年哪里需要这么费劲,来茶山收茶就是来旅游的,因为茶农兄弟与他合作了多年,办事也省心,每年春茶,想来就来,不想来就全权让他负责,即便来,都是来找茶农兄弟喝几顿大酒,吃几只土鸡,然后游山玩水,坐等收货!
也是心大,17年吃了大亏,一波茶亏了100万。每年春茶上市,合作的茶农兄弟照例都会先做出两锅,寄个样板过来试试,喝过样板,心里就已经确定了今年的茶叶品质,我果断拍板,钱过去了,茶叶也收着了,一切都很正常。
后来因为一个顾客来店里订的新茶,一喝之下才发现完全不对味。
最开始以为是发错货了,因为心里压根就不会从这个方面去想,茶农兄弟那么纯朴的人,怎么会骗我呢?然后打电话询问,才知道电话早已关机,当下心急,第二天就买了去茶山的机票,赶到茶山时,早已人去楼空。
几番询问周边的茶农,才从一个喝醉酒的老头嘴里听了句实话,原来这合作多年的茶农兄弟,因为在外面欠了赌债,借了高利贷,经常有人上门追债,导致众叛亲离,妻子因为受不了,年前就离了,他自己也跑得不见人影。
老板也没有签协议,100万买了个教训。听完唏嘘一场,我两各自散去。
一、
时代变了or茶农坏了?
最近这今年,听到类似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所以听到之后,也并未感到十分诧异。
很多人说,时代变了,茶农也变坏了,这是真的吗?
我认为不全是,原因如下
一方面,时代确实变了。以前,茶区大都地处偏远,整体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都不高,彼时,内容的传递主要还是以图文为主,需要一定的内容门槛和深度,茶农可能懂茶,会制茶,却难以说茶,表达茶,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品牌能做这类营销工作,茶农还是要依靠茶商卖茶的,所以早期的品牌商、茶商玩的都是:茶农+初制所+品牌商(茶商)的模式;
但随着时代改变,随着内容平台的不断更新(传递内容的方式增加)以及内容门槛的降低,以及80/90年轻一代茶农的兴起,他们年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敢闯敢拼,茶农完全可以自主操作短视频发布内容,传递产品信息,而且,茶农发布的内容,几乎都是在强化自己茶农的标签!
另一方面,在山头茶从源头到终端整个供应链环节里,茶农是最容易打造个人ip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自带流量。他们懂茶,会制茶,而且拥有很好的渠道,有茶农的身份做背书,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信任,这个身份,解决了销售环节中的信任问题;
试想一下,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壮硕茶农在铁锅面前大汗淋漓的翻炒鲜叶和一个衣着光鲜,身穿茶服,身材曼妙的美女站在古茶树下拍照片,谁卖的茶更让人值得信任;
第三点,随着山头古树的兴起,古树茶茶叶价格一路飙升,部分茶农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茶农也完成了从茶农到“半农半商”的蜕变,部分茶农会到镇上开店、城里开店,甚至开公司、创立品牌、全国参展,还有的茶农拉着一皮卡车茶,四处奔走于各大城市的茶城中,不断的为自己的产品寻求销路,再不济也能开个短视屏号,积累点客户;
第四点,茶商、高端茶友、玩家越来越愿意找茶农做茶了。为什么呢?更放心呀!市场上的名山古树不仅真假难辨,而且价格高,自己回到源头,不仅砍掉了中间环节,且更利于做营销,最起码能保证原料的溯源;
以上总总,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其实不是茶农变坏了,而是品牌应该思变了!
二、
一个故事揭开真实面目
对于茶农来说,从茶农身份到“半农半商”的改变,这是必然的。
半农的属性,是来源于祖祖辈辈的传承,他们懂茶、懂制茶,在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建立一整套“关系网”,而这套关系网,让他们拥有比茶商、料头甚至是品牌拥有更强大、更清晰的货源渠道;
半商的属性,是时代的变革,是茶农奋发图强,也是茶商自食恶果。
不信,我再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次茶博会,四川的开茶叶店的老板认识了一位来自云南的茶农,老板很喜欢普洱茶,苦于没有放心的渠道,得知身份之后,有意结交,在展会其间大献殷勤,吃喝玩乐一条龙全买单,短短几天,两人成为朋友,称兄道弟,并相约来年春茶去到茶农家收茶!
次年春天,茶店老板应约而至,茶农颇为开心,当然也是吃喝玩乐一条龙,
在得知翩志林(化名)古树品质很高时,立马询问是否有渠道,茶农分明没有,但立马拍板,回答他家一位亲家就在翩志林,明天就可以去看。
茶农抽了个空,跑了趟翩志林,因为是本地人,口音相差不大,所以渠道分分钟就建立了,询问价格时,翩志林茶农告诉他:鲜叶240元一斤,茶农满口答应,说明天所有的鲜叶都要留给我;
因是中午饭点,翩志林茶农邀请茶农吃饭,酒过三巡,两人盘起了辈分,一来二去,两个茶农竟是同辈,年纪相仿,意气相投,当即决定结为亲家,原价240一斤的鲜叶,当即降为200元;
饭饱酒足,茶农打算下山,临走时嘱咐这位亲家,明天要带着一个四川的老板上山收鲜叶,给他报个320元一斤;翩志林茶农满口答应,还嘱咐,吃了酒骑车要小心;
次日茶农带着茶店老板到翩志林时,已经是太阳快要落山了,得知鲜叶价格是320元一斤时,觉得有点高,当即叫茶农去商量是否能少一些时,茶农先面露难色,后去找他“亲家”商量,决定一斤少20元;
四川老板喜笑颜开,立马拍板,今天300斤鲜叶全要了,另外连收一个周的,有多少要多少。
而实际上,翩志林因为产量很少,古树鲜叶基本靠抢的,茶农的古树鲜叶早在早晨就被抢购光了,茶农没法,只能另外组织一波人去采摘中小树的鲜叶,300斤鲜叶全都是中小树茶!
当晚,三人约着去县里最好的馆子喝酒,席间,四川老板出去上厕所,翩志林茶农也跟着出去,追上老板,并告诉他:他卖给你300元一斤,我给你260呀,我就是翩志林的,比我那个亲家可方便多了,以后直接上山来找我不是更方便;
四川茶店老板一听,心里来气,又不好发作,加了翩志林茶农的微信,一夜无话。
第二天,原本答应鲜叶付全款的茶店老板,给茶农说最近收茶太多,资金链紧张,只能先支付30%的鲜叶钱,剩余70%秋茶的时候在结清;同样的他也给翩志林茶农这么说;
茶农心里不悦,仔细思量一番,几天相处下来,这位老板对于茶叶、工艺都是个半吊子;翩志林山背后有个寨子茶叶便宜,口感与其相似度高,如果在工艺上稍作调整,他必然是喝不出来的,这样还能有赚头;
翩志林茶农想,反正卖给他的已经是小树茶了,那就用小树茶给他吧,都是一个产区的茶叶,差距也大不到哪里去,顶多几天用古树,几天用小树,我才不相信他能喝出来;
故事的结尾,四川老板收到了两个茶农的货,但开汤比对之后,发现两款茶叶风格、滋味、香气皆不相似,想要退货吧,又没签订协议,于是只能拖款;两位茶农呢,一直催款,老板一直以生意不行搪塞,今年推明年,明年推后年……
三、
茶叶的背后,是人性!
左右逢源,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故事虽然是编的,手段却一点也不假
我想,当茶商看到这个故事时,是否心有戚戚焉?是否觉得这些手段也似曾相识呢?
当这些司空见惯、得心应手的招数被用到自己茶商身上时,不知作何感想,不错,茶农很多卖茶招数,就是来源于茶商的耳濡目染,凭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茶叶的背后,是人性,但我依然爱茶,我依然相信大部分茶农的纯朴,善良!
制茶十载,这是我最想说的话,谢谢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