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当兵,邂逅茶叶
“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争取胜利。 ”忆起自己在部队的岁月,八十年代转业的老兵吴大爹站得笔直,充满力量地喊出了这十六个字。
老兵吴大爹本名吴建团,1951年出生于山西,1969年中学毕业后入伍参军,先后担任过工程兵和飞行员。他说,每当执行飞行任务时,自己与战友总是先默念开篇的这十六个字,然后才执行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
这十六个字伴随了“吴战士”整个部队生涯,这段奋斗成长的经历,已深深融进吴大爹的血液里,虽然历经三十多年,却“深刻铭记,记忆尤新”。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在十八年的军人生涯里,吴建团两次荣立三等功。
正是在那段军人生涯里,吴建团首次接触到了茶叶。他记得在六七十年代,人们主要是喝绿茶,步骤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茶叶放进罐头瓶子,灌进热水,一杯原滋原味、香气四溢的茶水就完成了。一杯看似简单的茶水,一口下去既能解渴生津,又能消除疲劳。
有一次吴建团下乡去富源收购农副产品,刚好遇到农户家正在喝茶。这可就比当时大多数人家喝茶讲究多了。先在一个焦碳炉子上面放个小罐,烧热后放入茶叶,适当翻炒后,一壶水下去,茶叶在罐里滋滋作响,再煮三五分钟,才倒入碗里喝。吴建团第一次这样喝茶,喝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后来询问才知道,这原来是大叶子的绿茶,喝的是罐罐茶。当地农民习惯结束一整天辛苦劳作后,回到家中便煮一碗茶喝,一整天的疲劳一扫而空。从这一碗大叶子茶开始,吴建团算正式跟云南的大叶子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离开军营,进入中茶
1988年吴建团从部队转业后进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先后任职于茶苑楼、边境贸易部、新商品部、综合贸易部等部门。
在茶苑楼任职期间,担任副总经理,分管工程部、商品部。茶苑楼当时为云南省首屈一指的涉外宾馆,为云南的旅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茶苑楼的商品部为涉外商店,专为外国人提供云南当时比较有特色的商品,如普洱茶。据吴建团回忆,当时商店出售的普洱茶主要是俗称“小黑盒”和“小黄盒”的Y562和Y671。这两款云茶历史上首批出口小包装茶,经1980年广交会上一炮走红,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随着时代洪流,公司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04年12月25日,中茶云南昆明经营部在康乐茶文化城开业。经营部由吴建团负责,公司多位专业的、懂普洱茶的同事先后在这里工作。也是在这将近四年的时间里,吴建团开始全面的接触普洱茶,有意识地去关注、学习普洱茶的有关知识。他对普洱茶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专业。
十多年过去了,但吴建团对当年的产品还是如数家珍。
退休创业,以茶为伴
退休之后的吴建团,产生了做中茶经销商的想法。
“这个想法不是一时兴起的,是我该有的使命。”吴建团说。原来,2003年建团曾被外派到广州卖茶,在那里他看到了普洱茶广阔的市场。琳琅满目的茶叶品牌,看得他眼花缭乱。这在他心中埋下了一个梦想种子,就是想要把普洱茶带出云南。
“在中茶工作了这么多年,使我比别人更好的条件接触普洱茶,了解普洱茶,现在我已经离不开普洱茶了,希望一直把这份感情延续下去。”吴建团说:“即使我退休了,但是我可以通过别的方式,为普洱茶事业献出一份力。”
于是,吴建团成为了中茶云南公司的首批经销商,并一直坚持到现在。“作为公司的经销商,我始终贯彻公司规章制度,坚持诚信,坚守中茶品牌,维护中茶品牌。”说起从第一家店到今天的四家店吴建团如此总结。
在问起这十多年总经销商期间是否有困难时,吴建团回答得很坚决:“没有,从来没有遇到过。中茶的品牌一直在那里,他的品质是有目共睹的,这让我能很愉快、很轻松地做经销商”。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在采访中,吴建团多次提起这句谚语。他说,作为公司的经销商,都要努力地去维护好品牌,维护好市场。当问到如何总结自己与公司的关系时,吴建团说:“公司给了我很多帮助,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合作共赢,共同成长”
当兵,转业,中茶职工,经销商……在采访完吴建团后,发现他身上的标签还挺多,但都有茶相陪。一个山西小伙,来云南工作生活了将近五十年,早已变得离不开这里,离不开茶叶了。“刚开始喝普洱茶,觉得它又苦又涩,喝的次数多了就再也离不开它,我觉得这就是普洱茶最大的魅力。”吴建团说。
问起在这十多年与茶为伴的日子,是否有什么卖茶的诀窍时。吴建团说:“诀窍,哪有什么诀窍。卖茶嘛,无非就是跟做人一样,诚实,诚信,踏实,坚持。”以心待人,以茶会友,通过普洱茶,现在吴建团的朋友早已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有海外的客户每年定期向他购买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