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以此篇,献给爱茶的朋友们和茶人们。
对于爱茶的朋友,爱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属性,在喝茶的道路和道理上,我们只要坐下来,能说上几天几夜,也不过瘾。然而事实上,中国茶并没有我们想象和期待中发展得那样好,如何更进一步?发扬茶的精神和文化,做出更有逼格的茶产品,传播更普世的茶理念和茶思想,让世界爱上中国茶。
在这个时代里,“茶的故事”竭力做好传播的角色,用我们认知和理解传播“茶的故事”。真是好巧,希望遇到更多的“茶师兄”们,一起弘扬茶的力量。
有这样的一组统计,目前,世界近80%的茶叶产量和消费量是红茶,而且除中国、日本以外,其它主要产茶国基本上是生产红茶的。
这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印象不同,因为我们天天接触的可是绿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等,红茶还是相当少的。还有现在还出现很多得小品类,如茯茶,六堡茶,黄茶,白茶,藏茶,加上数以千记的地方名茶、保健茶、养生茶、奶茶等。茶叶市场怎么有如此之多的类别、品类,如此热闹的情形又是怎样形成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把当今之现象称为茶之“水浒”,对于茶业来说,这是一个“好汉”的时代,每一个品类都有它独自的特点和个性,也正是这样的“好汉”时代,谱写出更多的茶业之歌,从另一方面,“好汉”时代既是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发展时代。
在“水浒”的世界里,业态的乱局正像小说一样,一点都不为过。国内有品牌商号的茶企业仅有20%,其他80%则呈现出小、散、乱的态势,单茶叶初加工厂就近7万家。另外,茶行业标准并不是没有,甚至有上百个不同的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是企业深、精加工的程度不够,这和茶叶产地的分散、复杂、产业链不完善、行业工业化程度不高有一定关系。很多茶人都意识到这一事实,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一批拥有现代化生产、加工工艺的企业正在兴起,天下风云,分久必合。
茶业世界必将爆发一场“中国茶VS红茶”的战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目前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又缓慢于其他,中国茶的再度辉煌需要茶人的努力,中国茶业正面临这样令人振奋的发展机遇,无数为之奋斗的人不会错过这样机遇,准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机遇,而之后,茶业终究归于和谐的发展。
中国自开始种茶、制茶以来,有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种茶面积突破4000万亩,产量超过200万吨,种植面积、种类和产量都位居全球之首,我国茶叶品类大概有1200多种,地方名茶、名品数以千计。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茶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7万家茶场抵不上一个英国立顿”的现实,再加上生产地、加工地的分散、从业人口众多等等,这也昭示:中国茶叶没有名牌的主要原因,我国茶业的现代化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许多中国茶企业正在努力提高工艺技术、完善产销流程,并全力向品牌化运营方面发展,如已经成功上市的龙润茶是以深加工为发展突破,不管是从渠道做起(如天福茗茶等),还是从原茶种植开始(如安溪铁观音集团、中茶公司等),或者从产品做起(如大益、徽六等),还有百年老字号企业吴裕泰、张一元等都在积极谋求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可以说中国茶业正在走向苏醒与复兴。(注:所提到品牌只是一个表达代表,无评价之意)
另外,市场过度分散只是一个表象,并不是阻碍中国茶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是该行业的一个现状。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茶企业正处于从卖产品到品牌化运营的转型期,或者说是必经的历史阶段。在过去,当许多茶农还在以种茶卖茶来维持生计的时候,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品牌;而今天,当不少茶人已经意识到需要建立品牌才能树立行业地位、谋求长期发展的时候,以英国立顿为代表的国际化企业已经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影响了中国茶,当茶产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板与长板,并努力进行资源整合、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产业链优化及改造、品牌全方位建设的时候,奋力追赶先进我们近100年国际品牌。
有标准没有标准化其实茶叶作为农产品,国家早就有生产加工的标准,目前,在茶叶方面,我国拥有上百个不同的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有标准并不代表标准化。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有了标准不等于是有标准化,标准就是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是技术和文件的层面。而标准化是一种思维,其目的是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茶行业已有很多标准,有感性、理性指标所建的标准,有红、绿茶类所建的标准、有产地茶的标准,有制造工艺的标准,如紧压茶和粉碎茶的标准。细细说来,这些都是对的。但是太多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化,不能实现区隔的目的,因为每个标准就是一个区隔。标准化是求简单和统一,而不是追求复杂?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茶叶资源,无论产地、产量、品质,都堪称世界之最,但营销重于形式,浅于内涵,没有认真思考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秉性、产品的开拓、消费的习惯,过于追求文化价值符号,而丢弃了营销的本质,没有独特的定位、没有优势的传播,没有广阔的渠道,在营销世界中,争于实力,胜于雄辩。有人说:“立顿就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才能有今天的成就。”的确如此,中国虽为产茶大国,却是“各路军阀,各自为战”,从龙井、乌龙、碧螺春,到毛尖、银针、普洱、铁观音……品类繁多,故事复杂,却没有一个以标准化的思维和要求来考虑长远的发展。
若把茶树比奶牛,乳业的发展的远远迟于茶业,但乳业找到标准化的思维,以现代化的营销和整合,成就品牌,乳业的成功之处正是现代化茶叶效仿、学习的榜样,奶农富裕了,茶农的富裕还远吗?
这是一个古老而朝阳的产业。我国有几千万茶农为之服务,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们汗水交融,把茶的神奇演绎得无比精彩,然而在现代化的工业里,我们茶叶产品的发展却充满着挑战和艰辛,被定义为“一流的茶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茶产业的综合提升期待着我们更多的探索,需要我们更多的创新和整合。
如果说不生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仅仅凭借红茶就可以销售到全世界的话,那么作为茶叶源头的中国,在茶叶领域就更应有许多竞争者都无法企及的自然资源、文化优势和市场优势,有着广泛而又接受的群众基础。资源品类繁多并不意味着思维就杂乱无章。除了红茶,从龙井、乌龙、碧螺春,到银针、普洱、铁观音……如果生产、加工工艺都能和国际化标准接轨并加以成功的商业化、资本化运作,塑造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优秀品牌并不是难事。
对于这个充满魅力又慢了半拍的产业来说,目前所有关于对茶产业的发展与思考,都是属于早晨八九点钟的事情。在国际化迅速蔓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和鼓励企业品牌化建设的今天,中国茶业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在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茶以其独特的属性和空间,正在迎来属于它的灿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