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投伍刻,浓淡适中,做人亦如此。
太平猴魁最大的特征便是它的“两叶抱一芽”,外形扁平而且挺拔,魁伟壮实,色泽苍绿云润,遍身白毫,含而不露。取干茶入杯冲泡之后,杯中茶如旗枪傲然独立,满杯葱绿,茶汤杏绿清亮、兰香四溢,沁人心脾,鲜爽甘美,余味无穷。
古人称赞太平猴魁为“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而它独特的茶韵滋味醇厚,让人体会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幽情雅意便自然从杯底油然而生了,而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猴韵”。
太平猴魁
何为“猴韵”?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岩韵”、“山韵”一样不可捉摸,而懂得欣赏太平猴魁的人则对这种感受了然于心。真正的“猴韵”在于赏、闻和品这三者之间。茶客以洁净的茶具,配上优质的清水,端起茶杯,仔细欣赏,然后闻一闻,再做细细品味。
茶叶在杯中宛如婷婷玉女,七八次冲泡之后香气仍在,猴韵十足究竟是什么感受自然也就在这品饮之中了。
猴韵取决于茶叶的品质,要做出上好的太平猴魁,必须要做到“四拣”,拣山, 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为宜;二拣丛,树木茂盛的“柿大茶”茶丛为宜;三拣枝,粗壮、挺直的嫩枝为宜;四拣尖,鲜叶必须要不断精选为宜。如此繁复的要求和工序,也难怪做出一斤特级的太平猴魁需要八个人忙碌一天了。
猴韵
采摘太平猴魁的鲜叶,需要清晨蒙雾上山,雾退就要收工。在四月中旬前后,当茶园的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的时候,就是开采的信号。采摘的标准为一芽三叶,开园之后每隔三四天采摘一次,一共可以采摘四次,到了立夏时候就要停止采摘。
每一批采摘下来的鲜叶要求嫩度、匀净度都基本相当。第一批采摘的鲜叶可以用来制作极品猴魁,而立夏之后采摘的茶叶则不能用来制作猴魁茶,只能改制成尖茶。采摘的时候还要遵守“八不要”原则,也就是:无芽不采,叶片过大不采,叶片过小不采,瘦弱不采,弯曲不采,色淡不采,紫芽叶不采,病虫叶不采。
采摘时,要求采用提手来的方法,不能用手指来掐采,更不能一把捋,要保证芽叶的完整,采下来的鲜叶自然散放在竹篓里,不能闷,更不能压,收工之后运送下山,要尽快拣尖摊放。
采茶
拣尖是太平猴魁制作工艺中一道特殊的工序,茶农要将一芽两叶的尖头折下,留下末端1厘米长的柄,作为制作猴魁茶的原料。一般来说,拣下来的尖头长度可以达到5-7厘米,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而且芽尖和叶尖的长度要相齐。这样才可以保证成茶做到“二叶抱一芽”的完美外形。
完成拣尖之后,就要将原料摊放在清洁卫生、明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但要求空气流通,用透气的竹编盘盛放,摊开的厚度一般在10-15厘米。经过4-6小时的摊放,鲜叶失去了表面的水分,叶质开始变软,失去了光泽,此时才可以进行加工。
拣尖
传统手工制作太平猴魁的方式有有杀青和烘培两道工序。高温杀青的时候,用于杀青的深底桶用木炭加准,锅壁要求光滑清洁,锅温在0-20之间,鲜叶下锅可以听到如同炒芝麻的响声。控制锅温是传统手工制茶的关键所在,如果温度过高,要立刻关上风门,否则茶叶的叶片就会起白泡和黑泡。但如果温度过低,叶片就会变红。
用手来翻炒茶叶,但叶温感觉烫手,并且冒出热气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扬炒的方式,增加翻炒的高度,以便散发出茶叶的热气。经验丰富的茶农不断扬起手中的茶叶,手扬起的高度不会超过锅口,手指弯曲, 每次炒动都会让茶叶在手中抖动两三次。双手轮换来炒,两三分钟就可以翻动120多次,完成一锅茶的炒制。
当锅内听不到生叶的响声,叶子的颜色变白,边缘有了白泡、不粘手的时候,就说明杀青的程度足够了。这时要迅速用软簸箕铲起茶叶。经过杀青之后的茶叶起锅,立刻要薄书地摊开在圆形的竹篾盘,让叶子伸直平伏,然后送上烘笼进行烘焙。
烘焙
太平猴魁的烘焙过程分为毛烘、足烘和复培三道工序,毛烘是用炭火烘焙,一口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购着烘笼的高度而逐次减低。先将杀青叶放在烘笼顶部,双手轻拍,让叶子伸立平伏,两三分钟之后茶叶表面就会失水,然后将它翻到进第二只烘笼里,将芽叶摊匀,用手掌轻轻压,让时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真。
再过两分钟,就可以将茶叶翻到进第三只烘花,依旧是边烘边压。当翻到进第四只烘笼的时候,叶质就已经干脆,大部分的茶叶都可以轻易折断。等到烘制约七成干的时候,也就是叶脉可以折断而叶梗依旧柔软的时候,就可以下烘摊晾了。
传统的制茶工艺程序复杂,而且技巧要求高超,对于温度的控制完全通过经验来积累,制作工艺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所以,目前只有极品太平猴魁才会采用这种工艺,其他品级的太平猴魁都采用经过改良的手工制作工艺,既可以保证猴魁的固有品质,又提高了效率。
猴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