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吴觉农在芜湖二农(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任教100周年。1922年,吴觉农先生曾在这里教学育人,辛勤耕耘。他的讲课生动活泼,内容精练,条理清晰,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敬佩。全国解放后,芜湖二农改为芜湖农业学校,后来并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今天,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纪念吴觉农在校任教100周年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仅是安徽芜湖的大事,而且是全国茶界和茶人的大事。我代表吴觉农茶文化博物馆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隆重纪念吴觉农在校
任教100周年活动上的讲座
吴觉农茶文化博物馆秘书长 马 力
纪念吴觉农的目的是学习吴觉农“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茶人精神。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吴觉农的故事:
一、吴觉农生平介绍
吴觉农原名吴荣堂,小名龙山,1897年4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他出身贫寒,家境困难。从小就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对于劳苦大众的饥寒交迫感同身受。绍兴上虞虽有山海之利,又为鱼米之乡,但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时局动荡,百业凋零,民生艰难,故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未发挥出来。站在满目疮痍的乡村大地上,少年时期的吴觉农就立志要为振兴农业贡献力量,遂将原名吴荣堂改为吴觉农。此生“不为荣宗耀祖,幸福满堂,只为唤醒农民,兴农报国。”他说:“中国农民要翻身,只有自己觉悟起来,”“而农民要站起来,要革命奋斗,必须要具备自觉”。"觉"乃佛家所言"觉悟"是也,只有"自觉"方能"觉人",这是"觉"的真正内涵与本质。加上他立志要献身我国农业(茶业),故毅然决然将自己改名为觉农。
吴觉农不仅改其名,而且践其行。他一生爱茶,一生事茶,一生为茶,一生献茶,尽其一生的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茶人。为此,他毅然选择的专业就是农业。1913年2月,时年16岁的吴觉农进入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学习。1916年毕业后,他在该校担任助教,直至1918年。1919年他前往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从事茶叶研究工作,直至1922年。回国后,他到安徽芜湖二农(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任教一年时间,以自己的学识回馈学员,培养人才。
1924年在上海中华农学会担任干事、司库、总干事、副理事长兼《新农业季刊》主编。1928年他到上海园林试验场任场长。1929年他到浙江省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室担任主任。1931至1933年在上海商品检验局任技正、茶叶检验处处长,兼浙、皖、赣省茶叶改良场场长。1934年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1936年任中国茶叶公司总技师。1937年任实业部国产检验委员会茶叶产地监理处副处长。1937至1939年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专员兼香港富华贸易公司副总经理。吴觉农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大半生是在祖国悲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年代度过的。混乱腐败的旧中国,导致各业衰败,民不聊生。茶叶事业也日趋没落,一蹶不振。青年时期的吴觉农就立志振兴祖国茶业,拯救茶农和茶叶生产者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悉心收集和研究了有关日本和世界各国茶叶生产经营资料,并著有《茶树原产地考》和《中国茶业改革方准》等开拓性论文,用大量事实驳斥外国某些人的偏见,雄辩地证明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同时,还针对旧中国政治腐败和轻视科学的弊端,提出筹措经费,培养人才,改革茶叶产、制、销体制,建立各级茶业改良场和管理机构。吴觉农提倡振兴祖国茶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复兴祖国茶叶事业,都是以民族利益,茶农和茶叶生产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他曾发表过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文章。如《改善华茶之新气运》、《改良中国茶业刍议》、《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和《中国茶业问题》等等。他在大量论文中,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洋行、买办、中间商对茶农和茶叶生产者的残酷剥削,表示了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废除中间商和垄断资本家的剥削,主张推行国家对茶叶的统购统销和茶叶生产合作。在《中国茶叶发展与合作运动》一文中,他指出:“只有打退洋行买办茶栈中间商,茶叶合作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1940年他在重庆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长,中国茶叶公司协理、总技师及技术处处长,兼复旦大学教授、系主任。1941至1945年在福建省崇安筹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任所长。1945至1946年创办上海兴华制茶公司,任总经理。1947年在杭州兴办之江机械制茶厂,任董事长。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茶叶生产者、茶农的利益,提出低利息贷款,废除一切苛捐杂税。他说:因为只有生产者的成功,才是事业的成功,否则所谓发展生产,都是空言而已。吴觉农扶植茶农、维护生产者利益的立场,是他关注、帮助、支持“三农”的一贯立场。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同年7月,吴觉农到北京参加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联合筹备会,接着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多年老战友一起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不久,吴觉农担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他一心扑在茶叶事业上,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中茶公司,并兼任总经理。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他迅速同苏联等国签订茶叶贸易合同;加紧组织茶叶收购加工,履行易货偿债;并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的贸易,推销积存茶叶;大力订制制茶机械,在各主要茶区筹建各种类型的制茶厂;同时联系各省积极建立和扩大茶叶教学与科研机构等。当抗美援朝开始,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他又采取了绿茶改制红茶等应变措施。随后他召开了全国茶叶会议,制定了第一个茶叶发展计划,为新中国的茶叶事业勾划了宏伟细致的蓝图。1951年冬他任中央赴朝慰问团分团长,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参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庆典,任中央代表团分团长,见证西藏自治区成立。1956年任中国农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名誉理事长、第三届顾问。1956年3至5月,吴觉农以“民建”代表身份,随陈毅副总理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去西藏祝贺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1978年任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1988年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咨议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10月2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2岁月。
纵观吴觉农的一生,他是为茶业而生的,也是为茶业而死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无偿献给了中华民族崇高的茶叶事业。吴觉农晚年关于“茶人”有如下的论述:“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的风格。”轻描淡写的一百多字,吴觉农就这样概括了他不凡的茶人一生。
二、吴觉农故事集锦
其一,吴觉农最早关注“三农”问题
20世纪20年代,吴觉农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论述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发表了《中国的农民问题》(1922年)、《庚子赔款与中国农民》(1924年)、《农民运动的意义与方针》(1927年)等著名论文。特别是1924至1926年毛泽东同志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就选用了吴觉农撰写的文章《中国的农民问题》作为培训教材。吴觉农另一篇《日本农民运动的趋势》,报导了日本农民的觉醒,以及反对压迫和剥削斗争的动向。这些文章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早关注了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对于唤起农民的觉醒,动员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组织农民运动,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
其二,吴觉农在“七君子”事件中正义凛然
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七君子”事件。一天傍晚,吴觉农和胡愈之走在上海闸北区的宝山路上。不经意间,他俩发现路边阴沟里的水散发着血腥味、被鲜血染红了。顿时,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万丈波澜。目击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杀工人的血腥罪状后,吴觉农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回到由他主持日常事务的中华农学会后,他们立即把有关人员召集起来,推选郑振铎、胡愈之执笔起草,给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孑民)、吴稚晖、李石曾三人写了一封公开信。他们义愤填膺,正义凛然,旗帜鲜明地强烈抗议国民党反动军队血腥屠杀革命群众的滔天暴行。这一公开信由胡愈之、吴觉农、郑振铎、章锡琛、周予同、冯次行、李石岑七人联名发出。这一举动被称为著名的“七君子”事件。
原文慷慨陈辞,历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宝山路一带百余丈之马路,立时变为血海。群众所持青天白日旗,遍染鲜血,弃之满地。”这篇对于“四·一二”惨案发表的抗议书,多年后,周恩来同志评述这一正义行动是“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大无畏的创举”。这封珍贵的公开信原件保存于上海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
其三,吴觉农赞助农学会竭尽全力
吴觉农是中华农学会创始人之一。他自20世纪20年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就投身于中华农学会的各项工作。
吴觉农历任中华农学会干事、司库、总干事。早在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农学会会址靡定,经费无着,会址曾一度设在吴觉农上海宝山路三德里私人住宅里。1926年吴觉农建议农学会九届年会在广州召开,当时得到了广州政府的支持,毛泽东同志还到会讲话。当时会议主席公开说明:“两年来会务开支,悉由吴觉农会友暂垫”(详见《中华农学会报》25期)。在他担任中华农学会主要工作期间,对于来沪工作的会友,亲自去车站、码头迎接,安排住宿,非常热情周到地给予接待。在中华农学会既无经费,又很劳累的艰苦岗位上,他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勤恳工作,精诚为人民服务。20世纪40年代,中华农学会西迁重庆。吴觉农在经费困难,又无助手的情况下,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协助梁希、邹秉文理事长编印《中华农学会报》的同时,恢复主办《中华农学会通讯》月刊,出刊达82期之多。为了支持中国农学会农学史料馆的建立,吴觉农还将其位于北京站口的个人房产,无偿捐献给中国农学会。由于吴觉农对工作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大公无私,为中华农业的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四,吴觉农在上海劳动大学执教农学
上海劳动大学是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吴觉农曾在上海劳动大学执教农学(1928年、1930年)。国内著名学者鲁迅等都曾在校执教。吴觉农孙女吴宁2012年2月撰文《我欲因之梦天姥,渝州之乐即予宫——忆爷爷吴觉农的好友吕允福先生》回忆说:“允福伯自1928年在上海劳动大学与爷爷认识到1990年去世,做了一辈子茶人。”吕允福1927年考入上海劳动大学农艺系学习三年。该校免学费、供食宿,还发校服。吕允福是上海劳动大学培养出来的农艺人才,也是吴觉农的好学生之一。
其五,吴觉农在上海商检局叱咤风云
1931年,吴觉农应上海商品检验局首任局长邹秉文的邀请调入商检局从事茶叶商品检验工作。
当时,中国茶叶出口形势严峻、举步维艰,吴觉农就是在这时调入上海商检局任茶叶检验技正。吴觉农的《我在上海商检局搞茶叶工作的回忆》一文中情深意长地写道:“我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六年多来,既偿了我的一些夙愿,也作了一些成绩,更重要的是,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为我以后从事茶叶工作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一贯认为,这段工作期间,是我前半生最令人满意的岁月。但归根结底,我当时之所以能取得些微成就,是和邹秉文、蔡无忌两局长的领导和许多先进朋友的帮助支持分不开的。”
吴觉农上任后,施展茶学抱负的时候到了。他在上海商检局主要做了八件事:一是调查研究摸清茶叶底细。二是设立茶叶检验和试验机构。三是部署对主要农产品出口国茶叶检验。四是取缔绿茶着色掺假问题。在吴觉农主持下从取缔有毒色料开始,施行《茶叶检验实施细则》,制订《出口着色茶叶取缔办法》。出口的茶类必须报经商检局实施检验,不合格者不准出口,合格者发给证书。五是制定茶样最低品质标准检验。六是倡导茶叶生产源头检验。在吴觉农主持下,上海商检局首创“茶叶产地检验”。他的这一明智之举大大提高了茶叶产品质量。七是接受委派考察茶叶出口国。吴觉农受当时实业部委派,代表上海商检局先后赴印度、锡兰、印尼、日本、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及我国台湾进行考察。八是凝聚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在吴觉农带领下,上海商检局茶叶检验处许多肯钻研、愿献身的茶叶科技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都成了茶界的骨干力量。
其六,吴觉农谈判茶换军火支援抗战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在我方希望军事和武器援助之机,要求中国供应大量茶叶以作交换。最初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委托中国茶叶公司派员与苏联代表进行谈判,然而谈判多时不能解决问题。1938年初,邹秉文发急电请吴觉农快速接办此项工作。关键时刻,吴觉农毫不怠慢,赶到武汉之后以贸易委员会专员的身份立即与苏联方面交流协商。他以博学多才的业务知识和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提出果断建议,征得了苏方代表的理解和尊重,一天之内双方圆满达成协议。而吴觉农来到汉口时,邹秉文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茶叶来了”,兴奋宽慰之情溢于言表。吴觉农了解到此前双方谈判所争执不下的只是某些茶叶品种和价格等枝节问题,接手后一天之内就迎刃而解。在吴觉农建议下,当局颁发了《管理全国茶叶出口贸易办法大纲》。在实行战时华茶政策的同时,吴觉农临危不惧出任香港富华贸易公司协理,专门负责茶叶的易货贸易,以茶叶的外销业务换取了大量的军需军火。在吴觉农与广大茶叶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1938、1939两年中国对苏联的易货合约均得以顺利完成,整个茶叶国际贸易的数量与价值,均较战前大有增加。不言而喻,吴觉农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卓越贡献是载入史册、不可磨灭的。
其七,吴觉农在复旦大学首开茶业专科培养专门人才
1940年春天,当时全国各大专院校以至农学院、农业中学,尚未有专业培训茶业人才的专系专科。为了培养茶业专门人才,复旦大学在中国高等院校中首开茶业组科,吴南轩校长和中茶公司双方一致推荐吴觉农担任茶业系科主任。首届复旦大学茶业专修科班的创建,吴觉农和孙寒冰两位先生功不可没。
1940年4月,中国茶业公司与复旦大学签订“合办茶业系及茶业专修科合约”。1940年夏,复旦大学茶业组科在四川重庆、湖南衡阳、浙江丽水三地完成招生。坚持开展高等茶学教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急需的茶业人。抗战胜利后,复旦从重庆回到上海,茶业专修科继续招收新生,主任为王泽农。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复旦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三系迁至沈阳,茶业专修科迁芜湖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后农学院又迁合肥独立建院(今安徽农业大学),茶专改为四年制的茶业系。由此可见,自1940年复旦创设茶业组、茶业专修科起,“复旦茶人”在烽火岁月中创建的茶业系及茶业专修科对于培养我国茶业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八,吴觉农在武夷山大搞科研兴茶
1941年4月15日,天空灰暗。几架日寇的飞机呼啸掠过武夷山上空,恶狠狠地扔下了罪恶的炸弹。顿时民房起火,哭叫声震裂人心。在这等慌乱之际,武夷山麓的赤石街尾的翠绿茶园中,却站立着一位身材高挑健壮,穿着中山装的茶学家。他虽然满脸怒气,却按捺住仇恨,仔细地观察茶叶的生长状况。他就是吴觉农大师。
这位生长在浙江上虞茶村的农家子弟,年青时就心系农民疾苦,胸怀农村大业。在此国难当头,日寇横行,茶路受阻,茶山荒芜,民不聊生的非常时期,却不顾个人安危,跋山涉水,遍走云、贵、川、鄂、湘、赣后,来到风光秀丽、底蕴丰厚的武夷山脉。壮观的名山胜地和悠久的茶史文化深深吸引着他。看到这里有著名的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红茶和诸多的珍贵名丛,看到这里有福建省属的“示范茶厂”及几千亩茶地和几十家茶厂,看到这里有一批先期随张天福而至的茶叶专家……。“这不是我理想中美丽的茶乡吗?不是我梦幻里仙境般的研究场所吗?”他憧憬着茶科所的美好未来,毅然决然在此兴办“中国茶叶研究所”,以振兴华茶。功夫不负有心人,翌年,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茶叶研究机构终于在鞭炮声中挂牌成立了,名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从此,这里成了中国茶业的希望、中华茶人心中的丰碑。泱泱茶叶大国有了“圣殿”,世界茶叶发源地立起了标杆。茶界人士负笈背囊,跋山涉水来此“修持”,四方茶人络绎接踵到此“朝拜”。当代“中国十大著名茶叶专家”先后到研究所、茶叶实验场工作过的就有其七:吴觉农、蒋芸生、王泽农、庄晚芳、吴振铎、李联标、张天福。此外还包括一大批茶叶先辈如庄任、叶元鼎、陈舜年、林馥泉、叶作舟、朱刚夫、尹在继等。
上海百岁老茶人尹在继于《武夷茶事春秋》中有一段真实记述:“企山是武夷山的一个组成部分”,“企山地处山北的丘岭地带,离县城约十里,离赤石约三里,界于县城和赤石之间。原有木板房三幢,作为科技人员研试办公之用,其周围尚有部分零星泥瓦小平房,作为职工宿舍、食堂和少数家属之用。除本所职工外,别无他人杂居。晚上常可听到虎啸狼嚎之声,照明通用桐油灯,若想看书,鼻孔会被油烟熏黑。生活十分简朴,除了工作,很少与外人交往。为了改善这种枯燥生活,吴所长也想了不少办法,每周或半月举行一次研讨会,每半月或一月举行一次联欢会,邀请大家共同参加,有时还与当时退居赤石街的东南合作总社、第三战区贸易联合处等单位共同举办联欢会,虽然节目比较简单,但在当时条件下,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娱乐了。”“茶叶研究所的组织机构,分为栽培、制造、化验、推广、总务五个组。”“科研项目结合当时实际,利用原有设备,还增添了化验室、温室、评茶室、病虫害室、苗圃繁殖场等。”四年中,共完成研试课题58项。“在我国茶叶处于最低落、最困难时期,外销停顿、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寇疯狂向我进攻之时,吴觉农先生显出英雄本色,仍领导全国茶人带头艰苦工作,奋勇前进,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我国茶叶复兴和科教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九,吴觉农策反汤恩伯临危受命
1949年1月,吴觉农亲自主持上海科学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大型讲座,邀请侯德榜演讲国共两党、两军隔江对峙中上海各界关心的和平与安全问题,呼吁为上海争取和平与安全的环境。接着,他又亲自主持大型座谈会,辩论在“和平与安全”及“自由与民主”两种环境中如何选择的问题。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那样镇静,那样大胆,实在不容易。不久,地下党员陈维樱、张锡昌等先后被捕,吴觉农夫人陈宣昭通过汤恩伯夫人王竞白找国民党要员雷震,分别营救他们出狱。中共上海地下市委常委唐守愚曾委托吴觉农试探国民党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有无和平起义可能。他利用和汤恩伯在日本同学,夫人陈宣昭和汤太太王竞白是浙江新昌县小同乡、又在日本同学蚕桑的关系,决定先由陈宣昭找王竞白商量。王竞白说:“汤的脾气你们是知道的,搞不好,不怕掉脑袋么?”吴觉农对陈宣昭说:“为争取减少牺牲,平安保全上海,拼上脑袋试一试值得。”结果,汤恩伯见吴觉农代表上海教育界、工商界说话,也没留什么痕迹,总算没有泄露此事。后来,由于解放军迅速突破沪西防线,上海闸北水电厂又有一师国民党军队起义,国民党政权兵败如山倒。最后,汤恩伯把上海市区内的国民党驻军从黄浦江上乘军舰撤往了台湾。策反汤恩伯没有成功。
其十,吴觉农始创“红八中”誉满全球
1949年11月23日,新中国第一家国营专业公司“中国茶叶公司”成立,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吴觉农兼任总经理。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国家仍然对中国进行着“封锁禁运”。恢复对外贸易,进口战略物资,成为当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而这时茶叶这种最具有中国传统优势的商品,成为突破贸易封锁、获取外汇的重要手段。
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确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茶叶商标——“红八中”商标。商标设计为中间一个绿色“茶”字,四周环绕着红色“中”字,代表着红色中国出品的绿色茶叶,有“中国茶叶销往四面八方”的涵义。“红八中”也不负众望,以中国茶叶特有的色、香、味、形,成功地走出了国门,首次为新中国茶叶的中国品牌树立了旗帜。这一时期,与茶叶一起走出国门的,还有大米、小麦、棉花、罐头、肉制品等农副产品。
在我国茶叶先辈们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中茶后人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红八中”茶叶出口创汇共1.4亿美元,全部用于偿还国家当时为发展工业从前苏联的贷款,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979年以来,改革开放后的40年,我国茶叶生产力快速提升。1989年,茶叶出口升至20.4万吨,跃居世界第二。到2019年,中粮公司共出口茶叶近500万吨,出口额近70亿美元,累计在全球开拓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叶市场,创建了以“中茶”为核心的主体品牌等享誉国际市场的几十个标准茶号。正是“红八中”这一枚枚小小的商标,凝聚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历程,共同构成了中国品牌市场经济最靓丽的风景线。
其十一,吴觉农编纂《茶经述评》古为今用
吴觉农编纂首部“20世纪新茶经”《茶经述评》,是对唐代陆羽《茶经》推陈出新的创举。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作,成书于1200多年前,为中国之首创,为世界所罕见。书中对我国茶叶历史、茶树种植、茶叶制造以及煎、煮、饮用、功效等都有详细论述,至今仍是研究我国茶经茶史的必备文献。但由于原文比较古涩,不易看懂,有的内容值得商榷,给今人的学习研究带来一些困难。为此,吴觉农坚持不懈,花了多年时间苦心钻研《茶经》,并最终完成编纂首部《茶经述评》的夙愿。
中国茶业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有许多是吴觉农在各地教育机构和企业单位培训出来的学生。1979年1月,在吴觉农的一再邀请下,上海老茶人钱樑终于决定到北京去,在吴先生家协助老师修改整理《茶经述评》初稿,时约一年。吴觉农“提出个人的看法,委托几位老友执笔”。“第一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邓乃朋同志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樑、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嗣由陈舜年同志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第三阶段的执笔人是冯金炜、恽霞表两位同志,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见1984年8月18日吴觉农《茶经述评》前言)在吴觉农带领和指导下,写作班子成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寻找资料,精心考证,加以细化。并且结合实际,整理充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经过编译白化,提炼成章,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为7千字的陆羽《茶经》撰写了30多万字的专著《茶经述评》。终于几经周折,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方始完成,于1987年5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其科学内容和实用价值已然超越前人,是当今首部研究唐朝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
《茶经述评》有译注,有评论。译注通俗易懂,评论富有新意,肯定原作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同时在理论上加以科学说明,又以发展的眼光对茶叶研究提出新课题,为进一步科学研究茶经茶史指明了方向。
《茶经述评》比《茶经》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如茶树原产地、茶叶的传播,以及种茶、制茶、饮用等,自唐迄今的演变与发展,从经验到理论均作了全面的系统总结。
《茶经》中虽列举了不少唐以前的茶叶史料,但也有遗漏,《茶经述评》对遗漏的重要资料作了补充,并将唐以后历代茶叶专著作了扼要介绍。因此,《茶经述评》是集茶叶专著之大成。此外,《茶经述评》还补充了“历代茶政沿革”,指出茶政对人民的危害,为研究茶史提供了方便。
《茶经述评》提出了当前茶叶研究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这本专著有科技知识,有历史资料,既述评了陆羽的《茶经》,又兼及其他古农(茶)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巨作。陆定一副总理为之作序:“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就是‘20世纪的新《茶经》’。吴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说陆羽是‘茶神’,那末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上虞区吴觉农纪念室在丰惠古街开馆
三、吴觉农纪念馆概况
为了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2005年4月14日全国茶人在上海市曹安路1978号百佛园创建建吴觉农纪念馆(现名上海海纳吴觉农茶文化博物馆)。吴觉农纪念馆的建立是全国茶界和茶人的众望所归。
吴觉农纪念馆是由全国25家共建单位倡议成立的。包括中国茶叶学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茶叶博物馆、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政府、上海大统路茶叶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上海四海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紫藤苑茶馆、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北京联络处、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上海联络处、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杭州联络处、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江苏联络处、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云南联络处、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政府、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吴觉农先生亲属等。
我们纪念吴觉农是因为他是中国当代茶界的光辉旗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争取华茶复兴的代表人物。他的《中国茶业改革方准》推动了华茶与时俱进;他的《中国的农民问题》最早关注“三农问题”;他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发出了实现“华茶梦”的第一声呐喊;他主编的《茶经述评》对自唐迄今茶叶的演变与发展,从经验到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为研究茶史铺平了道路;他于1983年10月参加杭州“茶叶与健康、文化研讨会”,肯定茶文化“是一个创举”,第一个提倡开展中国茶文化运动。吴觉农先生爱国兴茶,胸怀壮志,追求真理,改革创新,为祖国茶业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他是我国茶史考证和茶政改革者;茶叶外贸践行者;茶叶出口产地检验创始人;茶业高等教育开创者;茶叶科研开拓者。在他终生一以贯之的努力奋斗下,考原产地、正名分;建实验场、兴实业;培养人才、办高校;科技兴茶、再崛起;睡狮惊醒、振雄风;使中华茶业得以迅猛发展。吴觉农实践力行,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事业进步,为茶业改革创新奋斗七十余年,一生成就证明了他是我国唐代陆羽以后,千余年来涌现出的一位对茶业贡献最为突出的重要人物。吴觉农茶学思想诠释出中国茶不仅是一种味道,而且是一种精神。吴觉农身体力行的“十二个第一”,为全国茶人做出了光辉榜样:他是为祖国茶叶正名第一人;提出中国茶业改革方案第一人;关注“三农问题”第一人;创办第一个中国机械化茶叶改良场;创建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所;建立第一个高等茶学专业;制订第一部中国出口茶叶检验标准;创建第一个中国茶叶总公司;主编第一部“20世纪新茶经”《茶经述评》;率先主持翻译世界茶叶巨著《茶叶全书》;首先倡导建立中国茶叶博物馆;最早开创中国茶文化运动。
馆内有一架钢琴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吴觉农的心爱之物。老先生最喜欢的一首曲子是《送别》。每当遇到业务难题无法解决时,他就弹起这首曲子帮助减缓压力,开拓思路。吴老曾感慨道:“我离不开茶,也离不开音乐。每当思想进入固定模式钻入牛角尖时,是音乐解救了我,让我打开新的思路。”
馆内还有一套紫砂壶十分夺人眼球,它伴随了吴觉农一生。在他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拥有一套精美紫砂壶也非常珍贵,而喝茶论道更是吴觉农的人生乐事。所以吴老特别爱惜他的茶壶。每次喝完茶,都要亲自清洗、沥干再摆放好。这套紫砂茶具伴随着吴老早起晚寝,见证了老先生一份又一份的论文手稿,伴随他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茶叶进出口项目谈判。对于老先生来说,这套茶具就像是他的知己、家人与朋友。
馆内有180幅反映吴觉农各个历史时期活动的图片和300多件藏品,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为“吴觉农纪念馆”的命名题词真迹。特别是珍藏有50多年前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部队指战员1200余人合影的老照片……
普及茶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吴觉农纪念馆就是一个青少年开展茶艺活动的良好场所。三十年前,上海市闸北区沪北新村小学成立了沪上第一支苗苗少儿茶艺队。1993年“少儿茶艺”开始推广全市、走向全国。1995年在外滩陈毅广场、1997年在黄浦公园内连续两次举行声势浩大、规模宏伟的大型广场茶会,活动有成千上万市民参与。1997年1月上海“少儿茶艺”赴京汇报演出,通过交流推广轰动了北京城,忙坏了中央台。当时“18条好汉”上了北京儿童台直播,回答北京小茶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取得惊人效果。1999年上海市茶叶学会又在南京路步行街举行“千人泡茶万人品茶会”等,向市民展示了茶的魅力,普及了茶知识,弘扬了茶文化,取得了更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了少儿茶艺进学校、进课堂的进程,使申城“少儿茶艺”一直处于红红火火的全国领先地位。而吴觉农纪念馆为推广“少儿茶艺”活动提供了活动基地。
2016年5月4日,上海市嘉定区外冈小学红领巾组织参观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为了使少先队员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更了解茶文化,更好传承茶人精神,在“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19周年暨全民饮茶周”期间,吴觉农纪念馆热情接待了外冈小学大队部组织的学校红领巾茶艺社队员们。“雄赳赳,气昂昂。”少先队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中国茶圣博物馆,从神农氏到陆羽再到吴觉农,是前辈们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和传承,才让中国茶艺独放异彩。在吴觉农纪念馆里,少先队员们还遇到了吴觉农的儿子——我国前驻牙买加大使吴甲选爷爷。吴爷爷给少先队员们讲解茶知识,鼓励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还亲切地与队员们合影。接着,少先队员们走进百壶塔,立即被展馆里成百上千的茶壶吸引了:圆形壶、四方壶、提梁壶、水扁壶、百果壶、西施壶……。有的外形独特,有的造型新奇,有的惟妙惟肖,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配合着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听讲,一边认认真真地记录。真是“有茶必有壶,茶壶不分家”。壶小天地大,壶中日月长。
通过参观活动,少先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当代茶圣吴觉农的丰功伟绩,了解了茶的历史、文化与传承,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所茶艺特色学校,外冈小学与吴觉农纪念馆签约,成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单位。回家的路上,少先队员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茶文化,把吴觉农茶人精神发扬光大!
吴觉农纪念馆建立十七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建立,矗立起当代茶圣吴觉农的丰碑,高举吴觉农茶学思想的旗帜,弘扬吴觉农的茶人精神,提供了难能可贵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是全国茶人对上海茶人的信任,也是上海茶人对全国茶人的回报。吴觉农纪念馆的延续和发展,是全国25家共建单位齐心协力的结果,也是全国茶人万众一心的体现。2007年11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参观吴觉农纪念馆时指出“希望大家向吴觉农学习,进一步研究吴觉农茶学思想,做好弘扬茶文化的工作。”在全体共建单位(含吴觉农亲属)的支持和努力下,吴觉农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为传播吴觉农茶学思想,普及优秀茶文化,推动“茶为国饮”和“全民饮茶”,教育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做出了巨大贡献,达到了主旨目标,完成了神圣使命。
一个纪念馆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文化魅力与精神传承。物有所值它就常盛不衰,薪火相传它就方兴未艾,众望所归它就人见人爱。十七年来吴觉农纪念馆以其光辉业绩充分证明了其精神力量和存在价值,没有辜负全国茶人的拳拳之心和殷切期望。纪念吴觉农的当代意义,就是要把他对待茶业的科学态度运用到今天的普及茶文化中,把他致力茶业的工作经历转化到振兴华茶的生产经营中,把他献身华茶的茶人精神内化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使全体茶人对得起炎帝神农发现茶叶的伟大创举,对得起唐代茶神陆羽撰写《茶经》的不朽功绩,对得起当代茶圣吴觉农推动茶业现代化的突出贡献,对得起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世界第一的光荣称号。以茶人之梦融入中国梦,以茶人之梦共圆中国梦。
我们相信,在共建单位和全国茶人的支持关怀下,吴觉农茶文化博物馆一定会为弘扬吴觉农茶学思想、宣传茶科技、普及茶文化、发展茶经济、教育青少年作出更大的贡献。
吴觉农茶文化博物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文:马力 吴觉农茶文化博物馆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