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我国绵延至今的最古老的一种饮料,从它“发乎神农”算起,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名称得以固定为“茶”,却是始于中唐时期,距今还不到两千年时间。
现代人工茶园
中唐以前的诸多文献中,包括《九经》《周易》《礼记》《论语》《孟子》以及东汉的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都没有“茶”这个字。而它第一次出现,应该是在中唐字书《开元文字音义》中。
《开元文字音义》是唐玄宗御制的一部著名字书,虽然现在已经佚失,但是里面很多内容,因为前人的征引,仍得以保存。陆羽《茶经》即有注云:“从草,当做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
陆羽小唐玄宗21岁,他编写《茶经》时,《开元文字音义》应该已经问世,所以他得见“茶”字,故在征引古籍时,把“荼”字,改为“茶”,茶的名称,因为《茶经》的传播,从此开始得以固定下来。
这件事情,可以从一些文献中得到证实。比如清代郝懿竹《尔雅义疏》:“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顾炎武《唐韵正》也记载:“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再如东汉《说文解字》说:“荼,苦荼也”,北宋徐铉等校对后认为,这个“荼”,就是现今的“茶”字。
湘西村民称喝茶为昂荈
由此可见,作为我国国饮的茶,正式定型得名,始于中唐时期。那么,在中唐以前的几千年里,人们是怎么称呼茶的呢?
首先,是“荼”。“荼”这个字,在《诗经》里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其功能,与后来的茶大同小异,所以虽然有人认为《诗经》的“荼”,不一定就是今天的“茶”,但是陆羽改“荼”为“茶”后,无论学术界还是茶界,主流意见,还是赞成,“荼”就是茶的别称。
除“荼”而外,陆羽在《茶经》中还记载了作为“南方之嘉木”的茶的五种主要称谓:“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陆羽所说的茶的这五种称谓,延留至今的,只有茶和茗两种,其他三种,槚,已经没有了,蔎和荈,则仍在南方的某些民族语言中沿用。
槚,本义是指高大的乔木,但是秦汉时期字书《尔雅》载:“槚,苦荼”。《茶经》说,在西南一带,有的茶树高达数十尺,粗要二人合抱。由此可见,槚是一种乔木野生茶。晋朝王微《杂诗》“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就是一种茶事记载。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辛追陪葬品清单中,就有关于槚一笥的记录。
千年古茶树
蔎,是南方人对茶的一种称呼。《茶经》引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扬雄是西汉蜀人,当时蜀郡的人把茶叫做蔎,他自然以为蔎,只是蜀人对茶的称谓,如果不是这种称谓至今仍在湘西少数民族中沿用,我们估计不会知道,其实蔎,是汉朝以前南方对茶的一种普遍称谓。
在湖南西部,尤其是沅陵县境内的苗族群众,至今把茶称为蔎,或枯蔎。陆羽《茶经》中的无射山,经过茶界权威专家考证,就是沅陵的枯蔎山,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茶文化历史的茗山。
荈,作为茶的别称,在唐及唐以前都比较普遍。三国张揖在他的《杂字》中说,荈,是茗的一个别名。晋代郭璞则说:“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名荈。”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载:"荈、荼、茗,其实一也。”《太平御览》引《魏王花木志》:“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根据《魏王花木志》的这种说法,后人通常认为荈是古人专对老茶叶的称呼。其实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因为现在,在湘西尤其是沅陵苗族语言中,荈,并不单指老茶叶,而是只要泡好煎好的茶,都称之为荈,喝茶,他们至今还是称之为“昂荈”。
当然,在唐代以前,茶的别名,除了《茶经》讲到的这几种,还有一些其它的,比如“诧”,也是唐以前茶的一个别名。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就有“王三宿、三祭、三诧”,记录了周成王遗嘱中的“三祭三茶”活动,这也反映出,茶的早期用途,主要是用作治病和祭祀。
再比如“葭萌”。扬雄在其《方言》中说:“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意思就是讲,蜀(今四川、重庆地)人把茶称为葭萌,现在的葭萌郡,就是因茶而得名的。
喝茶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享受
我们都知道,湖南茶陵县,是因茶而得名的。但是从扬雄的这条记载中,我们发现,原来历史上因茶而得名的郡县,不止茶陵一个,还有葭萌(今属四川广元)。只是因为葭萌后来几经撤并易名,后世少人记得罢了。
此外,茶的别名还有水厄、酪奴、花乳、瑞草魁、不夜侯、草中英、冷面草等不下百数十种。而每个别名后面,都有一段令人神往玩味的茶故事,这就是茶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