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制作只经萎凋干燥,制作工艺传统自然,但对含水量的要求非常高,不得低于8.5%。品质达标的白茶,叶片干爽清脆,用手轻轻一捏就能碎成粉末状,芽头干燥坚挺,戳在指头上有轻微的刺痛感。这样的干燥度,尤其对散茶中的白牡丹和寿眉来说,在如此蓬松的状态下很容易受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叶片破碎。
天气放晴时,家里封存的老白茶,要不要拿出去晒一晒去潮气?
千万不要。
自身干度达标,加上后期严实密封包装,放在阴凉干燥环境久存的白茶,不用担心受潮变质。
盲目跟风,像晒棉被那样,将封存已久的老茶摊开晾晒,有害无益。
一方面,茶叶离不开避光保存。
茶叶内部存在对光敏感的物质,存茶过程一旦“见光”,容易导致色香味劣变。
另一方面,盲目晒茶除了会让好茶跑气外,一旦光线太强,温度过高,反而会晒伤好茶内质。
最后,白茶储存的防潮措施,根本用不着晒茶。
选对含水量达标,尽量挑摸起来手感干爽的白茶储存。
长期存茶打包时,首选三层包装(纸箱、塑料袋、铝袋分层密封)。
遇上潮湿多雨,库房室内湿度偏高时,用空调和抽湿机调节湿度。
这样显然要更切实际!
白茶的工序删繁就简,但并不是意味着简单。比如,茶中的含水量就对白茶转化影响极大,在白茶制作过程中若是没有把控好白茶的含水量,那么在后期的转化中容易发生霉变,失去纯净度,含水量要是太低,形成单分子膜,则转化极为缓慢。只有适度的含水量才能保证白茶转化过程中品质稳定并有良好转化。
福鼎市属于福建宁德市,是现代白茶的发源地,也是最知名的白茶产区,核心产区有点头镇、管阳镇、蟠溪镇、太姥山、白琳镇等,占国内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福鼎茶园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主要树种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所制白毫银针,外形挺直,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品质极佳。有人总结福鼎几个主要产区的滋味风格特色:点头镇(政府扶持,是全国最大白茶交易集散地)、管阳镇(海拔高,香气高)、蟠溪镇(味甜饱满,滋味足)、太姥山镇(海拔高、水气足,香气高)。
一叶知秋,身为植物,白茶树对温度的感知比人类灵敏许多。温差大的时候,白茶当中的有机物积累也愈加的丰富起来,这时候采摘的白露茶,汤水也变得饱满。
在六大茶类当中,白茶的制茶工艺是最为简朴的,传统的白茶制作工艺中,茶青鲜叶采下后,不需要经过炒青和揉捻,只需要经过自然萎凋和干燥加工后,即可制作完成。
市场上白茶主要分为白牡丹、白毫银针、贡茶、寿眉等。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茶谓之白牡丹,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是白茶中的上乘珍品。而采自大白茶树的肥芽制成的白茶称为"白毫银针",因其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白牡丹和白毫银针惯称为大白。而采自菜茶(茶区对一般灌木茶树之别称)品种的短小芽片和大白茶片叶制成的白茶,称为"贡茶"和"眉茶"。贡茶的品质优于眉茶,后二者惯称为小白。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