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上次在你这拿的7542挺不错的,再给我来一件吧。”
“好嘞,我这新进了75341,数量不多,要不要尝尝鲜?”
上面这段对话中提到的数字,普洱新人可能一头雾水,但老茶客们再熟悉不过了。那这些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区分呢?今天陆离就来讲讲普洱的唛号。
唛号,很多新人可能会读成“麦号”,但实际上应该读[mà],这个词读音和含义的来源都很有意思。这个读音最早记录在我国的古籍《说文解字》中,但只是取了它的读音,唛号实际上是译音词。
有人说取自英文mark,这个单词的原意是在商品的外包装上做标记,用在普洱的倒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但也有人说“唛号”是从广东粤语中的“唛头”转化而来的,意思是“商标”、“牌子”,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你支持哪种呢?
现如今,唛号特指用数字来表达普洱茶的相关信息,不同的原料等级和创制年份,都有自己独特的唛号,比如7542、7663、Y562等等。
但用这些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普洱,既不直观,也不贴切,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这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历史。
唛号的诞生,最早是为了便于红茶、普洱茶等茶叶的出口。在过去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在国内红茶的饮用人群不成规模,普洱茶更是无人问津,主要是销往边境和国外。
20世纪50年代左右,云南红茶的唛号是四位数字,早在1957年,云南出口的高端红茶“凤7106”,就在伦敦创造出了当时最高的茶叶拍卖记录。
而到了70年代左右,红茶唛号又增加了两位,在1980年的红茶质量评比会上,凤庆茶厂的022102荣获头筹,而当时还声名不显的勐海茶厂,也凭借022108唛荣获探花。
同样是在这个时期,普洱茶的经营自主权正式被下放,云南省茶叶公司接过了茶叶生产和分销的重担。
自主经营带来了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当时云南的各大茶厂都在铆足了劲地研发新技术,几年后,渥堆发酵技术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普洱熟茶的诞生。
1975年,普洱茶的产能稳步提高,出口市场也欣欣向荣,标准化的普洱茶配方开始投入使用。
但随着出口量剧增,茶叶核对程序繁琐的弊端开始日益显露,每次都需要开箱检验茶叶信息,有时还会拿错。因此为方便出口统销和集中管理,每款出口的茶品都制定了专属的编号,这就是普洱茶唛号的起源。
第一个编号是“7612”,但这时的茶号里没有茶叶产地,只有茶类、茶青等级等信息。这是因为最初的普洱编唛是照搬红茶的,但在实际的使用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与红茶不同的是,普洱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因此茶叶的出厂年代和生产年代可能不一样。而且拼配技术和茶叶产地对普洱很重要,在编号里却没有一席之地。
因此在1976年,省公司对普洱唛号进行了调整,这个新执行的普洱唛号标准十分合理,一直沿用至今。在下面的表格中,详细记载了各大茶厂新号和原号的变迁。
我们都知道普洱有饼茶和散茶之分,因此普洱饼茶对应4位数的唛号,而普洱散茶则用5位数的唛号来表示。
就普洱饼茶来说,头两位数字代表该款茶的创制年份,第三位代表原料毛茶等级,最后一位数为生产茶厂的代号,其中1为昆明茶厂、2为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4为普洱茶厂。
普洱散茶的唛号也类似,前两位为该款茶的生产年份,不过第三、四位为毛茶原料的等级,末尾一位为生产茶厂的编号。
为了方便茶友们理解,陆离列出了最著名的五个普洱唛号,大家可以对照着上面的科普理解:
7572——勐海茶厂在1975年选用7级毛茶制成的茶饼;7542——勐海茶厂在1975年选用4级毛茶制成的茶饼;7581——昆明茶厂在1975年选用8级毛茶制成的茶饼;8653——下关茶厂在1986年选用5级毛茶制成的茶饼;75341——昆明茶厂在1975年选用3至4级毛茶制成的散茶。唛号的制定,为当时还比较混乱的普洱茶市场下了一针强心剂,唛号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区分云南各大茶厂的手段,还严格定义了茶叶选料的等级。
从此之后,普洱茶的品质变得相对透明,而且还稳定了各茶厂的成品质量。以至于到了上个世纪末,老茶客们在买茶时都不说茶叶等级和其他要求,而是直接说出一串“唛号”。
也正是因为唛号的产生,上个世纪的普洱界不断涌现出备受茶客喜爱的经典好茶,其中的永恒经典,当属勐海茶厂的7572、下关茶厂的7663(销法沱)、昆明茶厂的7581、中茶园铁饼、88青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