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中国作为茶叶的起源地,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之情亦是位列世界前茅。茶叶种类也分成了六大类,分别为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对于不懂茶的人来说,茶叶的味道根本没有任何区别,更别提品种的特点了,
每种茶都有其独属的韵味以及品尝特点,如不发酵绿茶的“鲜”,新生的嫩芽伴随着跃跃欲试的青春活力被包裹在茶汤之中,让人着迷。又如醇和似药、越陈越香的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可不是空穴来风。
武夷山产的岩茶属于乌龙茶,其玄而又玄的饮茶口感,当属“岩韵”二字莫属。
作为一种独属岩茶的天然特点,需细品才能得之要领,甚至喝岩茶多年的老茶客也未能搞清其中滋味,业外人士更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总结一句话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何认定与表述岩韵众说纷纭,有人说其实就是石头味、青苔味,亦有说是粽叶香、风土香、杯底香。又或是“香清甘活”之特点集合,综合其中,还是无一标准定论。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乾隆《冬夜烹茶》
骨鲠二字被学界认为是岩韵的原形,乾隆也被认为是悟出岩韵的第一人。然而岩茶发展至今,岩茶界对于“岩韵”有了更多的定义——
茶干形为眉状,条索紧致;色呈褐绿,火功高者为乌润;香气清正幽远,以具花香、果香为佳,杯底香显;茶水色泽清澈鲜丽,多为橙黄,也有金黄;滋味醇厚芬芳,略有苦涩,入口后很快甘甜,齿颊留香,过喉润滑,滞留长久,“八泡有余味”。水色淡而味尤存,
总结起来应当是: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速明显,滋味滋溜长久。这也是“岩韵”最直接、明显的感觉。
究其“岩韵”形成的原因,跟武夷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武夷山的碧水丹山,峭峰峡谷、高山幽泉、烂石砾壤、沛雨迷雾,早阳多阴诸多形成了适合于茶的优良生长环境。正如前人所云“臻山川糖英秀气所钟”,才孕育了武夷茶的“岩骨花香”。
同时,作为锦上添花的工艺部分,在06年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更是考验一个制茶师傅的功力,具体内容由于篇幅所限留于下次展开。
只有地道的武夷岩茶,吸收武夷山的天仙地气,再经由传承数百年的制茶工艺制作,才能孕育出“岩韵”。是原山场,原生态,原工艺的岩茶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