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汤品》,冷门茶书,据考证成书于唐末五代,最迟宋初,书里说的是点茶用水的技艺。
点茶,形成于五代时期,流行于宋代,与现今的冲泡不同,是将团饼茶碾成细末,注水点冲,调成膏状,所以非常注重用水。
《十六汤品》开篇第一句话:“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
强调了水的重要,认为水掌握了茶的命运,有名茶而无好水,茶汤也好不起来。
接下来,作者苏廙按水的老嫩、注水的缓急、煮水器的材质、煮水所用燃料,将点茶的水分为四大类,共16品。
按水的老嫩,分为三品
得一汤:
“火绩已储,水性乃尽,如斗中米,如称上鱼,高低适平,无过不及为度,盖一而偏杂者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汤得一可建汤勋。”
水煮得恰到好处,不老也不嫩,煮出了水的精髓。
婴汤:
“薪火方交,水釜才识,急取旋倾,若婴儿之未孩,欲责以壮夫之事,难矣哉!”
火候不够,水还没煮好,就去点茶,就像让婴儿做大人的事,太难了。
婴汤,即水没煮够时间,嫩了。
乍看“婴汤”二字,有些渗人……
百寿汤:
“人过百息,水逾十沸,或以话阻,或以事废,始取用之,汤已失性矣。敢问皤鬓苍颜之大老,还可执弓抹矢以取中乎?还可雄登阔步以迈远乎?”
水煮久了,煮老了,像白发苍苍的老人,拉不了弓,走不了远路。
按注水缓急,分为三品
中汤:
“亦见夫鼓琴者也,声合中则妙;亦见磨墨者也,力合中则浓。声有缓急则琴亡,力有缓急则墨丧,注汤有缓急则茶败。欲汤之中,臂任其责。”
点茶注水不缓不急,恰到好处,像弹琴磨墨一样,力道不大不小,速度不快不慢,中正平和,符合中庸之道。
断脉汤:
“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若手颤臂亸,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故茶不匀粹。是犹人之百脉,气血断续,欲寿奚苟,恶毙宜逃。”
点茶注水有讲究,手要稳,不能抖,出水要顺畅,不能忽大忽小,断断续续,否则就像人体经脉不通,气血不畅。
大壮汤:
“力士之把针,耕夫之握管,所以不能成功者,伤于粗也。且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而深积之,茶安在哉。”
注水是个细活,粗人干不来,太快太猛,点不好茶。就像让大力士绣花,让农夫写文章。
按煮水器材质,分为五品
富贵汤:
“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汤业,贫贱者有不能遂也。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墨之不可舍胶。”
金银做的煮水器,只有富贵人家有条件,贫贱人家力有不逮。
煮水器,用金银之外的材质,就像制琴不用桐木,制墨不加胶,煮不出好水。
秀碧汤:
“石,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者也,琢以为器,秀犹在焉。其汤不良,未之有也。”
石头由天地秀气化形而成,做成煮水器,秀气还在里面,用来煮水,没有不好的。
压一汤:
“贵厌金银,贱恶铜铁,则瓷瓶有足取焉。幽士逸夫,品色尤宜。岂不为瓶中之压一乎,然勿与夸珍炫豪臭公子道。”
金银过于奢侈,铜铁过于鄙贱,那么用瓷瓶煮水,也很不错,特别适合幽居隐逸的人。
这事不能跟那些纨绔公子说,他们只会炫富,没有品味。
缠口汤:
“猥人俗辈,炼水之器,岂暇深择铜铁铅锡,取热而已矣。是汤也,腥苦且涩。饮之逾时,恶气缠口而不得去。”
粗鄙俗人,就知道把水煮沸,哪里会在乎煮水器的材质,是铜是铁是铅是锡?
用这样煮成的水点茶,茶汤又腥又苦又涩,喝了一会,恶气纠缠在嘴里,久久消散不了。
减价汤:
“无油之瓦,渗水而有土气。虽御胯宸缄,且将败德销声。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好事者幸志之。”
瓦瓶没有施釉,渗水,还有土气,用它煮的水点茶,再好的茶叶都浪费了。
按煮水所用燃料,分为五品
法律汤:
“凡木可以煮汤,不独炭也。惟沃茶之汤非炭不可。在茶家亦有法律:水忌停,薪忌熏。犯律逾法,汤乖,则茶殆矣。”
木头都可以用来煮水,不一定非要用炭,但点茶的水,非用炭煮不可。
煮水有法则,煮时不能停,燃料不能有烟熏味,否则水就煮坏了,用来点茶,茶就废了。
一面汤:
“或柴中之麸火,或焚余之虚炭,木体虽尽而性且浮,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炭则不然,实汤之友。”
柴木烧完后的炭火,或者木炭的余烬,火力不足,用来煮水,水会过嫩,还是木炭最好。
宵人汤:
“茶本灵草,触之则败。粪火虽热,恶性未尽。作汤泛茶,减耗香味。”
“宵”通“小”,“宵人汤”即“小人汤”。
燃烧粪便虽然也能煮水,但会让水沾染臭味,有碍茶香……
贼汤:
“一名贱汤。竹筱树梢,风日干之,燃鼎附瓶,颇甚快意。然体性虚薄,无中和之气,为茶之残贼也。”
贼汤,也叫贱汤。
干竹枝、干树梢烧得快,火力旺,水沸得太快,没有中和之气,会败坏茶汤。
大魔汤:
“调茶在汤之淑慝,而汤最恶烟。燃柴一枝,浓烟蔽室,又安有汤耶。苟用此汤,又安有茶耶。所以为大魔。”
茶点得好不好,关键在水的好坏,而水最怕烟,烧柴煮水,满屋子烟,水就废了,没法点茶。这是煮水大忌。
《十六汤品》,精细入微,明代陈继儒认为比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更妙。
不过时移世易,其中许多用水之法已经不太适用于今天的饮茶方式了,而作者精益求精的探究功夫,则与现代茶人一脉相承。
图:苏茶网、摄图网
“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