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琳工夫茶系小叶种红茶,当地种植的小叶群 体种具有茸毛多、萌芽早、产量高的特点,早在唐代就开始种茶,16世纪茶叶已成为福鼎对外贸易的大宗产品。清朝出产“白琳功夫茶”,是福建全省“三大功夫茶”之一,又有“白毫银针”、“白毛猴”驰名中外。福鼎大白茶属中国十大名茶良种之一,乃世界特品种。
太姥山鸿雪洞顶绿雪芽是福鼎大白茶母本,清初篆刻鉴别家周亮工《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高金埒。”
1982年白毫银针荣膺全国名茶第一名,三度被授予“中国名茶”称号,《中国饮茶文化》(厦大版),书中云:“(中国)产量较少的是白茶,产区和销区的分布面积也较窄。这种几乎不经人工制作,仍保留着茶芽天然纯真风味的白茶,最能体现中国远古饮茶风采,因濒临失传,弥足珍贵。”
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炒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1989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
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灰黑色,但茶汤为深琥珀色。正山小种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产地保护。